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182阅读 | 9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1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2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3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4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5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6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7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8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18: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命犯 上传于:2024-06-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2.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的文体特点,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2.理解本文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第二、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及第五段多重复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特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演讲辞。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知识: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悼词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对逝者表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示哀悼的话)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三、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并能概述大意。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总说:不幸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第1段 )     科学理论贡献 分说:贡献地位(第2至8段 ) 革命实践贡献 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深远影响(第9段 )  (4)这是一篇悼词,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讴歌马克思的丰功伟绩的? 明确: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丰功伟绩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革命实践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四、分析课文: 粗读: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为何将逝世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精确?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逝世时间都要这样精确) (3)“不到两分钟”包含怎样的情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4)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如有,是何深意? (5)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讳饰”或“避讳”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 还有哪些短语运用了这手法?如下: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二>第二段:体会下列关键词: (1)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是哪一句?(快速阅读,同学合作)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3)“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4)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5)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本段是全文总纲。 精读: <三>研读第三~五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这两个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四>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五>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如何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明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3.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