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279阅读 | 12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1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2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3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4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5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6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1: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杯酒挽歌和 上传于:2024-06-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去理解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马克思简介及悼词特点。 1.问:马克思是怎样的人? 明确: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问: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明确: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3.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1.问: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2.问: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3.问: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1.问: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问:“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3.问: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明确: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4.问: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5.问: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6.问: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明确:“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7.问: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1.问:“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2.问: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3.问: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明确: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4.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 明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问: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6.问: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