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53阅读 | 2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1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2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3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4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5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6页
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优] 教学设计25: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无关紧要 上传于:2024-06-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凝练深刻的语言,感受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2.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体会演讲中的情感美和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预习提问】 师:以学定教,学生的学要先于教。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 生: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生:恩格斯,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师:本文是一篇悼词,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悼词的有关知识? 生: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指专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多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学生等撰写。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死者的身份和职务等;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写法探究】 凝重悲壮、深沉感人——赏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言艺术 【任务导引】 师:文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文才能说服人、感染人。恩格斯的这篇悼词观点鲜明,结构流畅,内容充实,语言得体,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一气呵成而惊天地泣鬼神!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赏析悼词的语言,了解马克思的卓越成就和伟大人格,体会恩格斯和马克思的革命友谊。 【任务设计】 微任务活动一 宏观把握 理清文章结构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预习思考本篇的结构层次了,现在请大家来分享一下各自的思考成果。 生:我认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悼词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这篇文章也分三部分。 师:预习得很好,请具体说说? 生:第一部分(1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2~7段)介绍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功绩。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师:谁还想分享自己的思考? 生:我觉得第一部分应该是1~2段,交代马克思逝世情况,强调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一巨大损失;第二部分是3~7段,介绍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功绩;第三部分是8~9段,颂扬马克思的崇高品质,强调永垂不朽,表达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师:有道理,很好。你们两人的分歧主要是第2段的归属问题,其实老师们也有这个分歧,那么,咱们看看归到第一部分好,还是第二部分好。大家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段落?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个人的逝死”紧承上文,“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又引起下文。 生: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从而也就强调了马克思的巨大贡献,是全文论述的中心。 生:这一段总领下文。第一个“对于”,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领起下文第3、4、5段。 师:第2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咱们把它归到第一部分吧。 师:同学们再把第二部分分一下层次。 生:两个层次,3~6段为一个层次,讲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7~8段为第二个层次,讲马克思的革命实践贡献。 师: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有哪些呢? 生: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其他领域的很多发现。 师:马克思的革命实践贡献有哪些呢? 生: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具体说,发行了一些革命报纸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参加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等。 师:这篇悼词结构显然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的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评价时围绕“革命家”和“思想家”两方面来论述,第二段是个总纲。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比如整个第二段、第四段的“不仅如此”,第六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七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八段的“正因为这样”;等等。这些语句,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加强了论述的严密性与完整性。 微任务活动二 微观透析 体会悼词语言的力量 师:刚才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层次,下面,我们就来微观赏析文章语言。先请同学有感情朗诵课文,注意:语音要低沉;语速要缓慢;情感上要庄严平静,悲伤深沉。 师:我们先看第1段。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生:因为这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交代具体时间,突出这一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铭记的时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师: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生: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师:体会的很准确。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生:因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恩格斯没有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而是用“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这些词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表达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师:“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来委婉、含蓄地表达马克思的逝世,这在修辞上叫“讳饰”,讳饰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祥林嫂?怎么了?”“老了。”(《祝福》)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这就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更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师:我们再看第3段。请默读一遍第3段。这是一个长句子,句子的主干是什么? 生: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师:“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状语部分,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生: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生: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这是说:对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不能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 师:很好,理解的很到位。这三层意思也就是冒号后面的内容。那么“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生: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是插说句,也有强调作用。 师:很好。这个句子结构严谨,意蕴丰富,阐明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是马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