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悼词的基本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揣摩、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祖国、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思路】
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展示。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阅读课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悼词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设计之一:
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他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开创了崭新的世界,他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逝者如斯,万世仰戴。列宁曾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今天我们就学习马克思的革命战友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同缅怀我们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
导语设计之二:
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伟大的事业总是源于当初的一个理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缅怀我们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三、任务活动一 检查预习,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介绍作者恩格斯。
明确:恩格斯(1820-189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并且一起参加了德国1848年革命。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2.请同学介绍悼词相关知识。
明确: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指专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多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学生等撰写。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死者的身份和职务等;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3.请同学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后面的四个词语。
估量 摸索 污蔑 诽谤 诅咒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明确:liang suǒ miè fěi zǔ huò zhé rèn zhuó
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四、任务活动二 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是人们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作了高度的归纳,请找出来并说明这句话的作用。
3.恩格斯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说明:先各自思考,再小组交流,再展示。
明确:1.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逝世当时的情况及逝世造成的损失。第二部分(3~7段)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2.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用:①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从而也就强调了马克思的巨大贡献,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②总领下文。第一个“对于”,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领起下文第3、4、5段。
3.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③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④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关注科学新发现;⑤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⑥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
五、任务活动三 师生对话,深度研习
诵读全文。语音: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庄严平静,悲伤深沉。
1.赏析课文第1段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说明:先小组交流,再师生质疑解答。
明确:(1)①因为这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突出这一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铭记的时刻;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2)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之情。
(3)因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恩格斯没有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而是用这些词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在修辞上叫“讳饰”,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也就蕴含其中了。
2.赏析课文第3~5段
问题:(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否“即”“事实”?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来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有何重大意义。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先小组交流,再师生质疑解答。
明确:(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
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3.赏析课文第6~7段
问题:(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有何作用?
(3)第7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是怎样的关系?
(5)第7段作者运用哪些词语赞颂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表现?这些词语分别写出了马克思的什么表现?
说明:先小组交流,再师生质疑解答。
明确:(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起承上又启下作用。“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