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6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zhì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cān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血液 嗥鸣 zhì痛 cān天
(2)请写出选段中“泛滥”一词在语境中的含义。(1分)
(3)选段中划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1分)
(4)划线句中的“她”指代关东原野,用“她”而不是“它”,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D.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老师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仪更深层次的思考。
D.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混为一谈。
4.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宣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
B.《老山界》中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目的是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机,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C.《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D.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通过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和防空洞谈话这三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前面这两个事例主要写的行为美,后一个事例则揭示战士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5.默写。(10分)
(1)万里赴戎机,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寒光照铁衣。
(2)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
(4)诗中表现木兰不慕富贵、淡泊名利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木兰诗》中的“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请你参加“家国情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请写出最让你感动的一联爱国诗句。(2分)
(2)请你围绕活动的主题,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的名字。(2分)
示例:爱国人物故事会
(3)在本册课本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爱国的人物和诗文,你最喜欢哪一个(篇)?请说说理由。(2分)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老山界》片断,完成题目。(12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襄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2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分)
(二)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段,回答问题。(10分)
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____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_____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过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过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11.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飞过 透过 B.掠过 穿过 C.掠过 透过 D.袭过 穿过
12.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_____ _精神,体现了战士们_____ ___的品质。(2分)
13.这段文字先由作者叙述,然后直接引用人物自述,对这种转换记叙角度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D.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活泼。
14.这段文字所选用的动词十分符合文章的既定需要,其中“踹”、“扑”说明_____ _____,“乱摸”说明__ ________。文中反复渲染浓烟、烈火是为了强调________ ___;同时多次写到小孩的哭声是为了突出______ ________。(4分)
(三)阅读《木兰歌》,回答问题。(10分)
木兰歌
(唐)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欲闻所戚戚(________) (2)有子复尚少(________)
(3)朔风裂人肤(________) (4)易却纨绮裳(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2)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17.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2分 )
18.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本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2分)
(四)阅读《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回答问题。(10分)
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她是班里的学生,念五年级。矮小、瘦弱,怯懦不堪。很多次,我真想在分发作业的同时,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批评她、告诫她:请改用钢笔写字。又怕这一小小的举动,会刺伤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但她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一个让人倍觉心酸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里默默流泪的她。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地,像春花躲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远隔一整个炎炎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的内心有了一股悲怆的洪流,随着她日渐成熟的躲藏而越发奔腾,直至波澜壮阔。
黄昏后的校园里,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