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善良”——《孔乙己》“善良”品行探究
张 龙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
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
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孔乙己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因为唯一的经济来源“钞书”赚钱,因他“几次”“失踪”“也没有了”。这里提醒注意的是他“不会营生”!“幸而”告诉我们“钞钞书”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那么,在没有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孔乙己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乞讨么?长衫的会给他钱,还是短衣帮会给他钱?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