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山阳县城区一中 马静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数学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粗浅体会,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新课标基本介绍:
核心理念;
课程内容及选择;
数学教学;
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具体变化。
二、新课标下遵循的教学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数学已经形成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系统,知识间前后照应,密切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连惯性,绝不能将数学各部分内容割裂、孤立,违背数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①备课的系统性。备课是上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备课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其次是通览所教学科的全部教材,熟悉学科知识的内容及系统,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到先进行学期总备课,再单元备课,最后是每堂课,切忌看一节,备一节,教一节,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②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双基”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双基”的训练,切忌本末倒置,认为基本概念简单,一掠而过,而把功夫用在做大量复习题和难题上,这样就违背了系统性原则。事实,教材中任何一个概念和基本练习在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能透过简单的表象。发现它们的价值,保持基本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这样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知识不断地作系统的总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③前后照应,系统安排。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的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去。知识的衔接,靠概念、定理、例习题来联系,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参考有关的参考的书,仔细研究,推敲体会在掌握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会发现什么问题,要用到哪方面知识,进而明确概念、定理、习题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才能有计划的安排教材内容,使各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④系统整理、综合归纳。系统性的另一方面就是知识的整体性。教材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一些系统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安排在各相应的章节,渗透到定理、公式的证明,例题的解答等具体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系统性总结,把一些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例如,换元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贯彻在整个数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时,一定要注意系统分析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培养提高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进行系统整理不光是复习课中要做的,在平时一章一节,一个问题,一个观点,都要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综合概括训练。
2、基础性原则。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障。
①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进行数学运算时,结果要准确,格式要清晰,步骤要合理,过程要规范;在用图形来表达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直观形象;要将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相结合来进行学习,发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融会贯通,互相渗透,培养学生用几何的方法来解答代数问题及用代数的方法解答几何问题的能力.
3、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将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①“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解题离不开思路的探索,探索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思维不断转换的过程。
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暴露思维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听课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4、主体性原则。数学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
①作为数学学科,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猜想、推理与交流等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最有价值的。
②在课堂上,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质高效的愉悦课堂。
5、思想渗透原则。所谓思想渗透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要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①“数学包括两个层面。ⅰ是有形的数学知识这一物质层面,一是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思想、方法只有在数学活动过程展开中才能体现。ⅱ是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比具体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意义也深远得多。”一旦学生掌握了它,就能触类旁通,促进迁移。
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了一段知识后,只会将其用在所讲授的各种题型当中,而当遇到其他题型或问题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问时便茫然失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数学素养问题外,也有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一些教师进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尽管接触到各类题型,但由于没有数学思想作指导,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会感到手忙脚乱。
③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要尽量追求问题的普遍化,尽可能地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6、难度量力原则。所谓难度量力原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问题的高难度与量力性要保持一致。
①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种互动过程,它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中两主体间互动,有利于营造一种自我发现的环境。但由于数学的“难”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②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难;定理证明难;符号记忆难;应用灵活难;抽象概括难;形式演算难;思维习惯形成难及普遍联系迁移难……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过难,便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失去信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遵循量力性原则。
③在实际生活中,个别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给学生提出大量的难题、偏题。一些考试没有恰当的标准,盲目地到处找题,使学生一见到未见过面的题就认为是难题,使学生产生了不正常的“思维定势”与恐惧感。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时,必须遵循难度量力原则,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7、避免分化原则。所谓避免分化原则是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避免学生产生分化现象。
①由于数学具有线性体系,前后知识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如果前面一部分知识没有理解,那么后面的知识便无法学习,于是产生了分化现象。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是几何学习,就是代数学习的分化也很明显。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规律,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精心设计安排,不失时机地抓紧培养,防止出现不正常分化,使数学面向大众,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三、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是创造性这一特点。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的分析、讲解,误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教材的理念突出表现了师生的创造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首先教师要有开放的教材观。认识教材特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关键一环,做到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其次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由过去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参与。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来,才能正确领会和运用新教材的创造性特点。新教材的探索性特点表现在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也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
1、新教材的内容变化。它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同时对圆的知识,二次函数等知识降低了难度。新教材的内容体现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从社会实践出发,从热点问题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新教材的角色变化。它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教师为主导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新教材的运算变化。新教材简化了运算,改变了以往学生运算中解题过程繁琐、难度过大,实用性小的运算。计算过程中使用新器材如计算器。
4、新教材的形式变化。新教材强调学习的合作意识,动手意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四、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先学: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易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