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与选材
课程目标
1.掌握基本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2.明确作文选材的来源和种类划分。
3.学会将自身经历见闻融入到所写文章中,学会应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加深文章立意。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审就是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因此,审题的过程包括理解题目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写作的角度及感情,明确写作方式,确定体裁等。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一些步骤和要求。
(一)审题立意的步骤
1.看清要求
作文题目中的写作要求一项里往往会限定写作的范围、体裁和字数。因此根据要求确定写人、写事、写物或者写景,这样会避免跑题。
2.读懂材料,抓取关键词,提炼观点。
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中心,切忌置材料不管,自己瞎编,或者游离话题作文的话题之外。
3.联想素材
作文中素材的选择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考试中,学生要迅速把自己积累的素材调出来,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主题的素材,因此,学生可以由所给材料联想到相近相反的材料作为文章的内容。
4.选择适合的体裁
有些题目和材料适合写记叙文,有些更适合写议论文或者散文。学生写作中根据所给题目和材料自选体裁的时候,尽量选择适合并且自己能驾驭的体裁去写作。
5.列出提纲
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要学会列提纲,这样有助于合理安排结构、恰当安排合适的素材和调整内容的详略部分,便于条理清晰地叙事说理。列提纲避免了作文写到中途思路中断情况的发生,也避免了材料和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二)立意的要求
1.立意要正确
任何一篇作文,必须保证其观点正确、主题积极、健康,这样的作文才有其写作价值。
2.立意要集中
作文的主题只能是一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旨明确。议论文中的分论点也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分论点不能大于中心论点。
3.立意要深刻
作文的立意切忌肤浅,就事论事、就材料的表层来写。要力求挖掘事件的价值、材料的深意、话题的现实意义。
4.立意要新颖
平淡中见新奇,旧瓶子装新酒。选择独特的视角、选用独特的材料。例如,《有家真好》这个题目,看到题目大部分学生会想到亲情、写家庭生活,而有学生写了网络,将自己的网站作为家,写出在网络这个大家里学到很多,得到很多关爱。
(三)立意的范畴
1.情感体验
写你珍藏在内心的人和事,那些引起情感激荡的经历。
2.成功成长
写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花季中的酸甜苦辣。
3.告别往昔
写生活中值得珍藏的片段、写对过去生活中人事的怀念。
4.自然景物
写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或写人与自然相处的感悟。
5.享受幸福
写那些给我们温暖和欢乐的生活场景。
6.道德品质
写生活中宝贵的品质,如诚信、真诚、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等。
7.哲理品悟
写自己从生活细节中提炼的规律性认识和感悟到的生活真谛。
8.生命意义
写生活中的感悟、写关于生命和人生的话题,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9.传统文化
写传统节日、民俗、经典阅读、家风等。
二、方法点拨
(一)审题的方法
1.抓准题眼
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些词语有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作用,可以揭示作文的意义、中心、重点或表明写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写作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侧重点,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抓题眼:
①抓谓语部分
如果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谓语就是题眼,谓语常常是动词。例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中“跨过”就是题眼,作文中要写“为什么要跨过”、“怎样跨过”,由题目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式。《与平凡相伴》中“相伴”就是题眼,写作中写自己平凡生活的事例和感悟就是重点。《晒出我的_______》中“晒出”就是题眼,晒出就是公开、分享之意,可以是趣事、情绪、感悟、收获等,晒也是当下流行的话题,因此,由题眼很容易可以补出后面的一半题目。
《我们携手走进______》中“携手走进”就是题眼,由题眼可以判定文章重点在体现团结合作,主题偏重对亲情和友情的表达。《刷新自我》中“刷新”就是个题眼,刷新就是一种变化与提升。《我知错了》“知错”就是句子中的谓语,也是文题的“题眼”,点明了作文的重点是要写“我” 知错的过程。
②抓修饰词
如果作文题目是短语,“题眼”一般都是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如《快乐的时刻》“题眼”就是“快乐”,作文重点就在于描写那一时刻怎样快乐、为什么快乐。《北京的符号》中“符号”就是题眼,“符号”具有形象意义和精神意义的,可选择写的很多。《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中“欣赏”就是题眼。《奇妙的实验室》中“奇妙”就是题眼,《温暖的旅程》中“温暖”就是题眼,《成长的滋味》中“成长”是题眼,同时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2.引申题意
思考题目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一情况大都是以“物”命题,《每棵草都会开花》这里的“草”可以象征人;《桥》中“桥”可以象征父母、朋友、老师;《翠竹》中“翠竹”可以象征气节和虚心;《路》中可以由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路引申到人生之路;《山》可以引申出目标、困难等;《春雨》可以引申出恩泽、回报、教诲等。
(二)立意的方法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以诗句为题,有一次,主考官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考题,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画了许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游春的情景;有的画家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一少年跃马扬鞭,在黄昏时急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字上下功夫,画了一只很醒目的大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表现“香”字。他画了一个夏天的黄昏,一个官人骑马归乡,马儿奔驰,马蹄高举,有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先生作了一幅水墨画,题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虽然没有画蛙,也没听到蛙声,但是可以联想到十里之外蛙声一片的画面,真是绝妙的构思。
上面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立意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核心,“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意就是文章的“魂”,立意是否精巧直接关系文章的优劣。常用的立意方法有以下几种:
1.横向立意
横向立意就是顺着原题或者原材料指向的正确方面立意,这种立意方法比较常见,也比较稳妥,可以避免跑题,也节约了审题立意时间,缺点就是不容易写出新意。
例如:请以“新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就可以从“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正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等角度立意。
2.反向立意
反向立意就是从反面思考,从材料的对立面思考,从而提出疑问,进而阐述的。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标新立异,但是切忌以偏概全。
例如上面的“新力量”题目,从“力量不一定全是优势,有力量不一定成功”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考生这样写道:“勇敢的他无愧于英雄,但无谋的他却永远称不上霸王。无论何时,智慧都永远胜过力量啊!”
3.延伸立意
延伸立意就是对原题目或者原材料进行合理联想、推理和引申。这样可以拓宽思路,选择更容易书写的角度来写,也可以挖掘出文章的深意。
例如:以“眼睛告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的题眼是“眼睛”,眼睛看到的是外在的,而“告诉”一词将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相连接。因此,放眼观察,只要将眼光延伸出去,一定会找到无比丰富的内涵。可以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等多层次的内容。
4.类比立意
将材料里所给的几项内容或者进行类比,或者材料里与材料外的内容进行类比。
例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上面两则材料,一则是名言、一则是谚语,都是生活中的哲理。通过阅读,发现两则材料似乎矛盾,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它们阐述的角度不同,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要敢于发问、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要想全面而合理阐明观点,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立意。中心观点可以是: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5.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说要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善于写日常生活的小事来表现大主题。例如:《枣核》里作者萧乾用小小的枣核来表达爱国之情,席慕蓉的《贝壳》一文,由一枚小小的贝壳写到做任何事都要精致、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事情发生,每天都过着很平凡的日子,好多学生在写作中苦于没什么值得写的,要善于从小事中找亮点,挖掘小事的价值。
审题
例题1、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捕捉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少于600字;③书写规范、整洁、美观;④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例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只丑小鸭可变成美天鹅,一星火种竟致燎原之势,那是梦想、信念和真理的力量;
一帘细雨瞬间平息猛烈的狂风,一抹微笑无声融化心灵的冰雪,一盆洗脚水悄然让辛劳的母亲泪水盈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
细小的溪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河,弱小的水滴穿透了坚硬的岩石,渺小的蚂蚁抱团冲出了火墙的包围,那是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同舟共济的力量;
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勇敢坚韧、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精神品格的力量;
……
要求:(1)以“________的力量”为题。
(2)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
(3)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
随练1、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抄袭、套写;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随练2、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曾以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如快乐,如幸福,如成功等,都进驻过心田,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前进的动力。
请以“原来,________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立意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然而多数同学都会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或写出来的事很“俗”,都是源自选才不当所致,下面来对作文选材时常出现的失误现象以及选材的来源、技巧与方法等进行梳理。
二、方法点拨
(一)选材方面常见的问题
1. 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目光。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美丽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
2. 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料本身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由于材料缺乏新意,评分往往偏低。所以在选材时我们尽量以小见大,选择“小而有价值”的事情来写。
例如一个学生写的:“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传来了一声碟子被打碎的响声。我蓦地停下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以此为切入点,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最后得出“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3. 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
如果过于依赖,一味简单模仿,容易陷入“抄袭”的误区。如《关于“诚信”条件的实验报告》是前几年的一篇考场满分作文,不少同学只将“关键词”略加改动,其他内容照搬,于是便出现了《关于“责任”条件的实验报告》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创新歪篇”。这种邯郸学步的文章,常常被阅卷老师“枪毙”。
(二)选材的技巧方法
刚刚我们分析过了常见的“选材失误”的原因以及材料的来源,现在同学们需要提高自身的选材能力,即需要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选材呢?
1. 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源泉,尤其是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富含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的道理;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生活中,学生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校园生活(自己与老师、与同学、朋友)、家庭生活(与父母、爷爷奶奶等)、社会生活中(陌生人等)选取自己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素材。
当然也可以从阅读中来挖掘,做阅读的有心人。从文学作品中来挖掘典型形象。例如有篇题目为《______我想对你说》,某同学写的是《李清照,我想对你说》就很新颖,不落俗套。再如,2016年海淀区一模作文题目请以“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某同学写的是“一所庭院,珍存了杜甫许多豁达乐观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国的思想。”可说立意新颖而深刻。
2.选择“小并且有价值的事”作为材料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小思《蝉》、席慕容《贝壳》、杨绛《老王》、铁凝《一千张糖纸》等。
(1)以小事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叙述生活中的一件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电影《刮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许姓老人到美国探亲,他发现孙子发高烧,因不识药瓶上的英文,无法给孙子吃药,只能采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刮痧。当其孙子不慎摔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时,美国医生发现孩子背部有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许家因此被告了法庭,于是引发了一场“虐待儿童”的官司。最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法庭的理解,消除了误会。
“刮痧”这件小事所引发的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电影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
(2)以小物见大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写到园中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正是这些小动物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他的欢乐、悲伤,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最终,“我”从这些小生灵身上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地想到死,而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进而获得顽强地活下去的信心。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3)以小人物见大
小人物是指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美国作家欧·亨利《最后的一篇藤叶》中塑造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故事讲的是格林威治艺术区的三层砖砌房屋中居住着青年画家苏艾和琼珊,及老画家贝尔曼。琼珊不幸得了肺炎,整日抑郁寡欢,幻想着窗外常春藤叶落尽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时。贝尔曼无意之中从苏艾口中听说了琼珊的这一想法,夜晚背着细心照顾琼珊的苏艾和病弱的琼珊,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尽前在墙体上用画笔勾勒出最后一片叶子。苏珊凭借着这片叶子给她的精神支持坚强地活了下来,贝尔曼却因受了一夜的风寒患上了肺炎,在第二天去世。苏艾和琼珊相拥而泣,那片墙上的常春藤叶成了热爱艺术的贝尔曼此生最完美的杰作。它赞美了小人物之间的相濡以沫及人世间的关爱之情……作者借这个小人物歌颂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所以我们也可以写一些社会中虽然不惹人注意,但却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和温暖的人。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些人呢? “风雨无阻的快递员”、 “平凡而认真的清洁工人”等等都可成为素材。
(4)以小细节见大
某学生的《一碗面条》里就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母亲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溜得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由于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他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一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在《语文周报》上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白开水》、《三粒荔枝》、《一根红头绳》等文章,都属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选材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3. 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这便如同裁缝做衣,选料必要经几关,作文想选出精巧合适的材料,也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憾心灵的情感。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含的是健康的心态。从反向立意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优秀选材范例
【考题回放】某年全国中考作文题
【题目】请以“走进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1)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水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她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
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例题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天的能够学会谦虚, 自私的也会懂得感....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已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取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随练1、 请以“冬天里的一缕阳光”为题写作文。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抒发真情实感。
选材练习
例题1、 以“慈母心”为例,看看下列材料那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并说明原因。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复读机。
(3)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4)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5)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随练1、 以《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要求:
(1)题目补充完整。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随练2、 请以“为你喝彩”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审题
例题1、
【答案】 【例文】
捕捉幸福
捕捉起身边的幸福,品尝一种甜蜜的味道,感受一种温暖的爱意。让幸福一直萦绕在心头,飘荡在我们身边。
--题记
记得童年时,妈妈先往澡盆里“哗啦啦”地倒进半盆温热的清水,然后把光溜溜的我往里面一搁,往我身上撩水。浸泡一会儿之后,妈妈开始给我搓背。我每次都咧 着小嘴,欲哭不能,想把肉嘟嘟的小手从妈妈那里挣脱出来,可全是徒劳。后来,妈妈一边把搓下来的白腻腻的“小泥条”放在掌心让我看,一边用手指刮着我的小 鼻子,笑着说:“真脏!”这时,我就会安静下来,也用小手在自己鼓起的腮上点几下,奶声奶气地说上一声“真脏”!然后老老实实地让妈妈搓洗。“疼吗?”妈 妈问。我摇摇头,然后拍着水,嘻嘻地笑着。
渐渐地,我长大了,可以跟妈妈一块去澡堂里洗澡了。
直到此时,我才知道搓背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每次帮妈妈搓完,我都会全身出汗。不过,我从不感到疲乏。每当看见澡巾所到之处搓出来的“小泥条”时,我就 一半玩笑一半认真地说:“老妈,你瞧瞧,真脏!”妈妈扭头看一眼,然后笑着点点头,有些难为情:“哦,是挺脏的。”接下来,妈妈会给我搓背,只是“小泥 条”似乎少了许多。或许是我长大了也变得爱干净了吧,也许是妈妈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吧。我问:“疼吗?”妈妈摇摇头。不知怎么的,我感到鼻子里酸酸的。
转眼间,我成为了一名初中生,经常陪妈妈去洗澡。每次走进澡堂,我都扶着妈妈坐稳后,帮她洗头,打肥皂,搓背。妈妈的皮肤只是无力地皱着,似乎已经没有了 往日的弹性。我小心翼翼地在妈妈背上搓着……每次,我都会附在妈妈耳旁,轻轻地问上一句:“疼吗?”妈妈摇摇头,我便安心地继续搓。
于是,人们经常会看到一对母女拎着布包去澡堂。在别人羡慕的目光里,母女俩都尝到了捕捉幸福的味道。
【解析】 暂无解析
例题2、
【答案】 一个人的力量
站在生命的渡口,我们每个人都是卑微渺小的。一场地震,一阵海啸,一阵龙卷风,都可能在一瞬间消毁我们美丽的生命,那一刻,我们的死就如同踩死蚂蚁那么容易。人是如此脆弱渺小卑微,那么一个人要力挽狂澜、改变世界,看起来就似乎成了天方夜谭,不切实际,似乎成了空想。但一个人的力量并非无存在的价值,于万物,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个人的力量仍然可以在身边创造另一番精彩。
阿里木,路过一个艰苦闭塞的山村,当他看到一些孩子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他内心顿生悲悯,他想要资助他们,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于是,形单影只,靠自己单薄的力量,他在山村里卖起了一串只有一块钱的羊肉串,他让自己生活在狭窄晦暗的屋子里,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地攒钱。于是一百块、几百块再到几千块,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积蓄献出,先后资助了当时几百个学生。在经济实力面前,阿里木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但他坚信只要尽力,凭自己的力量也能帮助身边的人,改变身边的人的命运。正如那位捡起海星的男孩:“我的努力不是改变了这颗海星的命运吗?”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没有个人力量的汇聚,哪有“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如果忽视个人的力量又何以成就众人“力挽狂澜”的力量。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在强大无情的灾难面前,日本军民万众一心,企业家献出自己的资金优势,普通平民维持秩序,志愿者的队伍是庞大的。于深重的灾难,个人确实不能改变什么,但力量的积聚,让他们在可怕的灾难面前不再那么惧怕,坚定了他们战胜灾难的决心。
不要忽视个人的力量,个人力量同样可以是强大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改变身边的人的命运,因为个人力量的积累,便是奇迹的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随练1、
【答案】 与阅读相伴的日子
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的生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港。但在这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谁能说得清究竟又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在漫长人生旅途中,因为有你,我便了勇气和信心,在生活的道路上认真前进。
伴着色彩斑斓的图片图画,我在五彩缤纷中长大。那时,我的天空一片晴朗。美人鱼的传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童话的世界里长大。那时,我的心中有了爱恨情仇,我对未来的路充满了期待;伴着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我在学校里长大。我的心中有了成功与失败,我的心中有了甜蜜与苦涩。
我知道,我在长大。在这条路上,我随身携带着你,我亲密的旅伴“阅读”。伴着你,我走进了我国古代诗词这块丰厚的土地上。我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我羡慕陶渊明的超脱;我敬佩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知道了这世上的尽心尽力与赤胆忠诚;我领略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清新与恬静,我的心也跟着清静起来;我感染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我的心中充满无限豪情。伴着你,我走进了历史,我懂得了历史前进的曲折,一朝一代,盛衰交替,战争的残酷,刀光剑影,战火连天,让百姓水深火热。伴着你,我学会了坚强、勇敢、自信,每个人是平等的,只是在于你去不去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爱你,像白云爱蓝天一样;我恋你,就像鱼儿恋海水一般;我离不开你,就你天空离不开星光…你是我的知已,你会微笑着倾听我的心,你会一起快乐地歌唱,一起骄傲地流泪,一次次会心地读你,一次次深深地启示,一次次真心地感动。
啊,阅读,愿你永远伴我成长。有你的感觉,真好!
【解析】 暂无解析
随练2、
【答案】 【例文】
原来,美并不遥远
美,是人生的一种追求,然而,我往往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在追求美的时候,并不知道真正的美在哪里,对早该注意的美倒是熟视无睹。
我从小对画画兴趣很大,美术成绩一直不错。上中学后,我更是把每一幅画画得尽善尽美,但老师似乎总不满意,给的分也总是5分。
又到美术课了。今天要画的是一只普通的花瓶,没有插花,而且似乎很旧。老师也只说了一句:“今天画这只花瓶,只画你看到的,看谁画得最好…”我拿着铅笔,端祥着这只旧花瓶,心里直嘀咕:“怎么用只旧的,还不插花…老师也真是的,就不会换只新的,让我们好画得美点儿?”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头,向周围的同学看去,他们也是一脸难相,并不比我好多少。我又抬起头,更仔细地观察着。呀!我突然一惊,花瓶瓶口居然有一个不算太小的豁口,而且裂纹一直曲折延伸到中间的瓶肚处!我更犯难了。平常画的都是很新很美的东西,作品的效果也好,可这豁口、裂纹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这该如何下笔呢?这时,老师走到我的身边,我抬头望着她。她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到什么,画什么。”她向我深深地点了点头,就走开了。我心里一动,迅速拿起笔画了起来。
下课了,我站起来,收我们组的图画本(我是组长),他们一个个都画很得漂亮。
“成绩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跑到讲桌前,翻找着自己的作品。“听说只有一个5分,不知是谁。”我听着大家的议论,突然发现自己的签名。这时,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座位。“把你画的向大家展示一下!”老师对我说。我拿着作品走上讲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只很旧的没有插花的花瓶,瓶口有一个豁口,一条裂纹曲折延伸到瓶肚…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啊,一只没有插花的旧花瓶,表面上不太美,但它是真实的,真实地记录了曾经带给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哦!原来,美并不遥远…
【解析】 暂无解析
立意
例题1、
【答案】 一次相逢一份暖
城乡的差别很多人都知道,但那只是表面。我和一位乡下女人的一次相逢,至今让我感觉到阵阵暖意。
我有一个婆婆,她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有胆结石。那年暑假开刀,我在医院里和妈妈一起陪婆婆,和婆婆同一病房的是两个患贫血症的女人,一个城里的,一个乡下的。
乡下女人得知城里女人患得也是贫血症时,很是感叹:“不用问,你跟我一样,也是个苦命人。得这个病的,都是劳累过度加营养不良。我丈夫死的早,留下三个孩子给我。这些年,我差点被他们累死。你有几个孩子?”
“就一个,孩子18了,在寄宿学校读书。为了供他,我白天上班,晚上再出去打工……”
“你孩子一定有出息,再熬几年,你就可以享清福了。”
城里女人被乡下女人说得很高兴,问:“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乡下女人撇撇嘴说:“出大力呗。老大在家种地,老二在城里干活,老三跑广东打工了。”
深聊下去,两个人居然是同一天生日,三天后的七月初五就是她们50岁生日。
转眼间就到七月初五了。早晨起来,乡下女人泡了两碗方便面,递给城里女人一碗,说:“孩子都不在身边,咱们吃碗自己的长寿面吧!”她们还没把方便面放进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