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以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玛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玛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相关知识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 (一)、物质世界是客观存的。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的产生与不断发展演化体现了这一点。
(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两者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长江和喜马拉雅上的形成以及不断发展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并且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二、今天的花开时间比一个世纪前早10天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今天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一个世纪以前早一个星期多。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从1900年到1920年的二十年间所生长的植物开花的时间要比1980年到2002年间植物平均的开花时间晚8天,有的植物可能相差半个月左右。
研究人员收集了从1885年开始的一些植物的数据和资料,并在1980年到2002年利用20年时间着重分析和观察了229种开花植物。通过对比,他们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而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研究人员还发现,植物开花时节的变化在最近几年也有明显的变化。当然影响植物开花的时间也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植物的年龄和大小等,其中地域因素也非常重要,而全球变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程度还不完全一样,因此也不排除这种变化仅仅是局部的和短时期的变化,但是研究人员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这种变化是全世界范围的。
案例讨论:
(1)今天的植物花开为什么会提前?
(2)这一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1)a.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b.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c. 植物的年龄大小,还有地域因素的影响。
(2)(a)、 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意识为转移,我们要正视联系的客观性。我们不能否认和避免联系。
(b)、规律是世界上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所以我们正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c)、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在生活中尤其需要我们这样做。
三、转基因植物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相继开始进行地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转基因植物大都具有对害虫、病毒、除草剂、逆境等的抗性,因而人类获益匪浅,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更快、更新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农作物、花卉的品种改良外,还可以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糖类物质、抗体、疫苗、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及工业用酶等。如科学家们认为香蕉最适合生产培植疫苗,将来孩子们可以不必为打预防针而哭泣,吃个香蕉就可以了。这样的事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定论,人们担心转基因植物会不会导致超级毒草和致病力更强的病毒的产生,是否含过敏源等问题,因此不时听到欧洲人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的消息。
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答(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事物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材料中转基因会是人类获益匪浅,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换的属性。
(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不断运动、发展。 人们担心由于转基因的应用导致新型病毒的出现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转基因植物使人类获益匪浅,并能被利用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而有可能生产培植疫苗体现了上述观点点。
(4)矛盾普遍存在事物中,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转基因技术从开始运用于农业到之后的作为生物反应器体现了这一点。
四、判断分析: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之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