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

320阅读 | 13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1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2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3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4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5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6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7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8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9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10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11页
马哲试题及答题技巧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按时失眠 上传于:2024-05-23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1)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简述联系的内涵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使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 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在对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借助于实践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它可以追溯以往,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答题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三、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答案要点: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 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其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材料分析题 第一题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效益之后,就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题 材料1 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有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要点】 该材料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比较典型的例证。 (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既“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看,牛顿就光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却不成熟,因而不久就被光波动学说所否定,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否定;接下来,光波动学说被量子力学所验证的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所否定,这是第二次否定。显然,在这两次否定中,后者并不是简单地全盘抛弃前者,而是在继承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即扬弃。最终找到了组成光的基本成分——具有波动性的微粒,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马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2分)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1分)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分)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分)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和活动。(2分)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分)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1分)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1分)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分) 4、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分)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2分)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1分)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使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分) 5、简述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2分)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2分)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分) 二、辨析题 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前提条件是理论必须是科学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1分)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第一,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理论是起点、基础,要求它正确是飞跃的前提条件。用错误或空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1分)第二,必须把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一个一般认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1分)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1分)第四,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1分)最后,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1分) 2、杰出人物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分)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1分)它的产生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且绝对化了。(2分)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分) 3、生产自动化表明,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分)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分)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利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分)   三、论述题  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分)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具体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1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分)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