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四)(小学、幼儿园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 )科学。A.行为B.自然C.社会D.边缘2.( )合称为脑干。A.延脑、脑桥、问脑B.间脑、小脑、大脑C.延脑、脑桥、中脑D.脑桥、中脑、间脑3.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不稳定D.注意的分散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感觉适应5.具有容易保持和恢复特点的记忆是( )。A.语词B.形象C.情绪D.动作6.艾宾浩斯研究( )与记忆。A.教学B.学习C.智力D.注意7.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8.“马是动物”、“椅子是家具”、“鸟有羽毛,有翅膀”这是说明儿童概括发展的水处于( )。A.直观形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C.本质抽象水平D.具体形象水平9.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10.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项情感?( )A.美感B.道德感C.理智感D.责任感
11.大约在小学( )以后。儿童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A.幼儿期B.低年级C.中年级D.高年级12.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3.人与人之间的公众距离是( )。A.150cmB.200cmC.260cmD.360cm14.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D.环境因素15.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个小时电视16.个性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 )。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B.能力、气质、性格C.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7.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上,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他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B.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C.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D.可以根据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判断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18.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这一事实说明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B.连续性C.顺序性D.差异性19.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A.爱好B.忠诚C.热爱D.兴趣20.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2.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__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__反射。3.__________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4.语词一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判断、__________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5.所谓__________,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6.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从婴儿期起即可发生这种障碍,但最多见于__________。其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焦虑担忧。7.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__________。8.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__________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9.__________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10.__________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11.__________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12.“勤能补拙”是中国的一句俗话,它的含义表明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形成相依相辅,互为促进。13.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生物的普遍现象__________。14.__________是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5.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______和__________。16.__________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7.__________,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2.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3.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4.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策略主要有哪些?5.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四、论述题(10分)试述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2.C【解析】延脑、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3.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分配的典型含义。要注意区分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4.D【解析】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5.D【解析】此题考查动作记忆的特点。6.B【解析】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艾宾浩斯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7.B【解析】思维间接性是指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8.B【解析】处在形象—抽象水平的儿童概括能力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概括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表象的内容也更为精确而富有概括性。因此,他们的概括虽然还有一些外部的、菲本质的特征或属性,但是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大大增加。9.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10.B【解析】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的行动与道德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受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惭愧或内疚。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富有同情心和对事有责任感,这些都属于道德感。11.C【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教师的要求下,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但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大约四年级以后,他们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12.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D【解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常常保持在360cm,称为公众距离。14.A【解析】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15.A【解析】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其他三个选项全部都是外部动机的情景。16.C【解析】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小学儿童表现为价值观)等心理成分。17.D【解析】能力、知识、技能三者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18.A【解析】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19.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20.C【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是概念学习。二、填空题1.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无条件条件3.感知觉4.推理5.概念同化6.学龄期儿童7.道德行为习惯8.交往9.志向10.自我检查11.社会视角转换12.能力发展良好个性13.遗传14.教师角色15.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16.精细加工策略17.诊断性评价
三、简答题1.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