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自考笔记_自考小抄_自考串讲_00536_古代汉语_2009年版

127阅读 | 6收藏 | 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自考笔记_自考小抄_自考串讲_00536_古代汉语_2009年版第1页
自考笔记_自考小抄_自考串讲_00536_古代汉语_2009年版第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与你共度 上传于:2024-06-13
一、单项选择题 §1.--------------- 1.汉字是【B】A。拼音文字B。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 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张玉书 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 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 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 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 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A。甲骨文B。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 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 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 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 §2.--------------- 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 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 4.下列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秦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5.下列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D.免于罪戾,驰于负担 §3.---------------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B.台谢甚高。C.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D.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 二、古文背诵题(括号中为重点词句) §1.---------------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释词题 §1.---------------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贪而无谄。——谄:奉承巴结。 2.三十而立。——立:指学问品行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 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糊涂。 4.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逆耳了。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法度、常规。 6.遂事不谏。——遂:成。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7.既往不咎。——咎:责备。 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喜欢,喜好。恶:讨厌。 9.好仁者,无以尚之。——尚:动词,加在……之上,即超过。 10.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凌越,超越。 11.女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1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共:共用。 §21.---------------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其间东西二里。——间:中间。 2.民间号为“王子坊”。——号:称。 3.百姓殷阜。——殷:盛。阜:富足。 4.擅山海之富。——擅:占有。 5.崇门丰室。——崇:高。丰:大。 6.家家面筑。——面:名词作状语,对面。 7.莫不桃李夏绿。——莫: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哪间门户。 8.屡讨之。——屡:多次。 9.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假为:装扮。 10.明帝崩。——崩:天子死的讳称。 11。常诣取之。——诣:到。 12.得者不敢辄食。——辄:副词,即,就。 13.及御试。——及:等到。 14.复弥之。——弥:封存。 15.二公恨自苦耳。——恨:后悔。 16.而诏从荆公之请。——从:赞同。 17.不然也。——然:形容词,正确、对的。 18.米味有美恶。——恶:不好,这里指味道不关。 19.唯岁易为良。——岁: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年。 20.渍经三宿。——渍(zì)浸泡。 21.草悉脓死。——悉:范围副词,全。脓:这里指沤烂。 22.霜降获之。——获:收获。 23.冰解地干。——解:融化。干:晾干。 24。持木斫平之。——持:拿着。 25.收刈。——收刈(yì):收获。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于是帝族王侯。——于是:在这个时候。于,介词。 2.葡萄实伟于枣。——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3.早田倍多于晚。——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四、简答题 §1.--------------- 1.分析指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并说明这两者结构上的异同。日、亦、中、刃、月、女、弓、下、本、犬、末、大。 答:象形字:日、月、大、女、弓、犬。指事字:中、下、刃、亦、本、末。共同点:都是独体字。不同点: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是具体形象的描写,而指示字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包含了抽象的指示事物的符号,甚至全是由抽象的符号构成、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是形声字的选项。(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左传·昭公二十年》)(2)二人相与牧羊。(《庄子·骈拇》)(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4)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6)苦称量之不审兮。(《楚辞·惜谪》)(7)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记》)。 答:是形声字的选项有:(1)(4)(6)(7) 3.给下面的字按六书归类。①消②耳③刃④舂⑤二⑥旗⑦产⑧哀⑨且⑩臭。 答:(1)象形②⑨(2)指事③⑤(3)会意④⑩(4)形声①⑥⑦⑧ §2.--------------- 1.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鄙融鞍攻赋除耨题。 答:鄙:从邑,晉声,本义是边邑。意符“邑”,与城邑有关。融:从鬲,省声,本义是炊气上腾的样子。意符“鬲”,与釜锅有关。鞍:从革,安声,本义是马鞍。意符“革”,与熟皮有关。攻:从攴,工声,本义是攻击。意符“攴”,与手的动作有关。赋:从贝,武声,本义是敛收钱财,意符“贝”,与钱货有关。除:从阜,余声,本义是殿阶。意符“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耨:从耒,辱声,本义是除草农具。意符“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题:从页,是声,本义是前额。意符“页”,与人头有关。 2.《说文解字》在编排和收字上有什么特点? 答:《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它将汉字分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它收字以小篆为主,有不同形体的古文、籀文、异体字,则作为“重文”置于每字之后。共收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重文1163字。 §21.--------------- 1.说说“故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鼐。”此句中的“鼎”和“鼐”是什么祭器,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鼎和鼐都是用来烹牲畜的祭器。有大小的区别,鼐是大鼎。 2.说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答: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3.试述二十八星宿。 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冀、轸。 4.说出古代的职官制度。 答:(1)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人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人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內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內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2)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五、古文翻译题 §1.---------------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蓠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擾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楫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1.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杀戮,如割草摧木一般。 2.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梗棘矜者,因利乘便。——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 §2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其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2.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用城墙、护城河作为防守工事,用礼义作为行为规范。 3。以正君臣,以笃父子。——用(礼仪)来匡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间的情感。 六、古文标点题 §1.--------------- 魏王欲攻邯郸季粱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中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及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乃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2.---------------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21.---------------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才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单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才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兴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七、古文阅读题 §1.---------------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宣帝初即位。——即位:帝王登位。 (2)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宜:应当。 (3)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作:发生,兴起。 (4)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囹圄:监狱。 (5)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往者:过去。 (6)涤烦文,除民疾。——疾:痛苦、疾苦。 2.指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是什么词性,说明它们在句中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1)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以:因为。连词。 (2)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用:因为。连词。 (3)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一:统一。动词。 (4)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5)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咸:都、全、普遍。副词。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臣听说春秋时齐国有公孙无知的变乱,桓公才因此兴起。 (2)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敬重贤人如敬重贵客一样,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 (3)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所以监狱空虚,天下太平。 (4)大一统而慎始也。——这是为了天下的统一而慎重地对待事业的开端。 §21.---------------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則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1.这段话讨论了作者认为的远古至上古社会记事的三种形式,是哪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创始人各是谁?——一是八卦记事,二是结绳记事,三是用书契记事。作者认为八卦记事的创始人是庖牺氏,结绳记事的创始人是神农氏,书契记事的创始人是仓颉。 2.仓颉是什么人?“书契”是什么意思?——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书契”就是文字,书是源于原始图画的文字,契是源于记事刻画符号的文字。 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一、“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直到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才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 1.《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揭(同“挥”),武信是也。” 4.《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典型例题分析 例 下列属于会意字的是[ ]A。水戈B.刃亦C.莫从D.江钱[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记忆许慎关于六书的概念。很明显,依据许慎对六书的定义,A属于象形字,B属于指事字,D属于形声字,只有C属于会意字。[答案]C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形体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字、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和体系纷繁复杂的战国文字、以小篆为代表的的秦代文字。 今文字阶段包括:东汉文字为代表的隶书和孕育于汉末、通行于魏晋并一直使用到现代的楷书。 文字发展演变的顺序依次为: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典型例题分析 例 汉字发展的顺序是[ ]A。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B.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隶书→小篆→楷书。C.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D.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楷书→小篆→隶书。 [解析]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节申,重点要掌握由殷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顺序,并知道其中几个关键的步骤。[答案]A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 (1)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2)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弄清了上述两点,我们就可以通过六书来探求字的本义,如: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 *典型例题分析 例 对下列汉字,通过其形体结构的分析,找出其本义。元、见、刃、伐,颠。 [解析]我们通过运用六书对汉字结构形体的分析,可以找出字的本义。 [答案]元,本义是“人头”,上象突出的人头,下面是“人”字之形。见,象人瞪大眼睛之形,会“看见”之意。刃,象形字“刀”上加一点,指示刀刃的部位。“伐”指攻打。《说文.人部》:“伐,击也,从人持戈。”颠: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说文·页部》:“颠,顶也。” 二、《说文解字》的性质和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