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对眼睛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重点
3.把握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难点
[学习方法 ]
1.速读方法 2.圈点标划法 3.讨论探究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见示范15页) 鲁迅《我之节烈观》(见示范19页)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一、基础过关
1.熟记下列字的字音
钝(dùn)响 监(jiàn)生 寒暄(xuān) 朱拓(tà )
陈抟(tuán ) 间(jiàn )或 悚(sǒng)然 执拗(niù )
谬(miù )种 诧(chà )异 雪褥(rù ) 负疚(jiù )
俨(yǎn )然 忌讳( huì ) 形骸(hái ) 两颊(jiá )
窥( kuī)探 新正(zheng) 瘦削 (xuē) 呜咽(yè )
驯(xùn )熟 桌帏(wéi ) 草窠(kē ) 咀嚼( jué )
渣滓( zǐ) 蹙( cù )缩 炮烙(páo ) 窈(yǎo )陷
惴(zhuì )惴 歆(xīn )享 讪讪(shàn ) 蹙(cù )缩
不更(gēng )事 瞥(piē )一眼 踌蹰(chóu )(chú )
荸(bí )荠(qí ) 醉醺醺( xun )
2.理解词语意思,给下列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横七竖八 百无聊赖 宽洪(宏)大量 沸反盈天
天有不测风云 走投无路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文章,用事件为横轴、命运为竖轴画一个“祥林嫂命运曲线图”.(小说的速读,要抓住中心人物、理清围绕中心人物发生的中心事件。)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通过人物描写,理解人物命运
小说主要采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祥林嫂,在肖像描写中最经典的就是对她眼睛的描写。。
1.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下面请同学们来找一下文中共有几处对人物眼睛的刻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并完成下表。
时间
眼睛刻画
精神特点
初到鲁镇
只是顺着眼
善良、温顺、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巨大的打击已使她如同霜打的蔫苗了。
讲阿毛的故事
没有神采的眼睛 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所遭受的一切已使她失去了生气,麻木面对一切
捐门槛后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赎罪之后的解脱
不让祝福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把一双如空洞一样的眼睛写了出来,被摧残垮了
行 乞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极大摧残后的呆滞神态,对生活全乎绝望,完全是行尸走肉。
问有无灵魂
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即将丧失生命的祥林嫂仍存有一丝希望
除了眼睛的刻画,文中还多次出现衣着、脸色的描写,透过这些描写,我们窥看到了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一生。
〔二〕通过环境描写把握主题
社会环境,可以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理解环境描写,才能深入地把握住主题。
再婚让这个命运多舛的不幸女人,拥有了未曾有过的幸福时光,但它给祥林嫂也带来了深重的苦痛,逼着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1.“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四次,一个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何以会一遍遍地向别人讲述孩子死时的惨状?
痛苦、空虚、自责、赎罪心理,渴望理解、安慰。
2.再回到鲁镇,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在文中圈出相关内容四叔、四婶歧视、厌弃 柳妈赏玩、嘲笑 镇上人的赏玩、嘲笑、冷漠、厌弃、践踏
3. 祥林嫂凄然地死在了祝福声中,对她的死,周围的人怎么看?
四叔:生气、谬种 短工:穷死、淡然 我:不安、愤激、沉痛
4. 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真正的元凶?
(1)柳妈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2)我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3)四老爷、四婶:不让亡夫丧子沾满晦气和再嫁的祥林嫂参与祝福,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4)镇、上人的赏玩、嘲笑、冷漠、厌弃、践踏
(5)祥林嫂自身的愚昧、迷信
(6)婆婆与贺大伯
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他们要么是那吃人制度与思想的奴役者,要么是不能敌过那吃人制度思想的"软弱""无能"者。真正的元凶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
补充:鲁迅先生的《我之节烈观》中的两段文字:“节烈这两个字, 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