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错位 上传于:2024-07-16
2015-2016学年 粤教版必修3 《祝福》学案9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补充材料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补充常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一年四季,每季又按孟、仲、季分为三部分。 祝福: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炎帝或祝融),绍兴地区是用一种有粘性的饴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除夕之前,绍兴人每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祭祀,所祭祀的神像印有“南朝圣宗”字样,绍兴人称为“祝福菩萨”、“大菩萨”,有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含义。据说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而在祝福之前要清扫,“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摆放也有讲究,鸡鹅要跪着,头朝神像,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鱼眼睛,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男丁按辈分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要回避。 四、祥林嫂年谱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 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五、基础积累 1、正字音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 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俨( yǎn )然 雪褥( rù ) 瑟( sè )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荸荠( bí )( qí ) 絮絮( xù )呜咽( yè ) 驯( xún )熟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 júe ) 瞥( piē ) 渣滓( zhā )( zǐ ) 拗( niù )不过 蹙( cù )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 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形骸(惊骇  弹劾) 惴惴(揣摩   湍急) 六、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中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探究案 一、《祝福》开头序幕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天气、时令 作用:1、渲染悲凉的气氛 2、以乐衬哀,衬托祥林嫂的不幸 2、社会环境 时代、社会习俗 1、辛亥革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2、鲁镇没有变化,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人们反对变革,因循守旧,维护封建统治. 二、记叙方法 1、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 (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本文的线索是: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三、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找出文中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品味分析。 1.文中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象?有什么变化? 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用物) 作用(反映)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竹蓝,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精神已完全麻木,枯竭无寄托,物资上一无所有,肉体精神均垮掉,陷入绝境。 2、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肖像中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文中怎样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有什么作用? 顺着眼 初到鲁镇做工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第二次到鲁镇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直着眼 讲阿毛的故事 瞪着眼 别人嘲笑她的伤疤 眼光分外有神 捐了门槛之后 失神、窈陷 不让祝福 眼珠间或一轮 沦为乞丐 眼睛忽然发亮 问有无灵魂 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形象的揭示了她走向绝境的过程。 3、分析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自述阿毛之死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 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4、动作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反抗精神。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 ——洗刷“污秽”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逃 躲避被卖 撞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总结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四、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1、夫家人——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抢人、强嫁、收屋赶人 害人工具:行使封建族权、夫权 封建伦理:从一而终 封建礼教的虚伪、沦丧 2、鲁四爷、鲁四婶 不让碰祝福用具;赶走了祥林嫂 原因:固守封建思想(封建卫道士)虚伪(对比讽刺) 害人工具:封建政权 3、鲁镇上的人们 男人:___ 女人:___ 老女人:__最慈悲的老太太们:______ 全镇的人:_____ 小孩:____ 听故事-----不想听-----打趣 心理:无聊 ----- 烦厌 -----取乐 空虚、冷漠、麻木、愚昧 4、柳妈 1、笑伤疤;2、捐门槛 害人工具:封建迷信 5、我 (进步知识分子) 祥林嫂连问我三个问题。眼神:忽然发光。我回答: 没有能力、办法使她摆脱困境,给她指出一条活路。 我对祥林嫂死的态度: 不安----逃避---轻松、舒适 鲁迅对启蒙者的自我审视:苦闷,彷徨 6、祥林嫂本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