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

157阅读 | 6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1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2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3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4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5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6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7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8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9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10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花落念相思落花笑彷徨 上传于:2024-07-11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 说 明 书 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2003.10 目 录 一、现状概况 0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 1 四、规划的总体构想 1 五、规划结构 3 六、功能分区 4 七、交通流线 7 八、绿化系统规划 8 一、现状概况 1、规划背景 威海职业学院于2002年10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山东省首批设立的10所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学校设有7个系2个教学部,共开设了21个专业。经山东省批准,学院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2002年9月,威海市政府从“科教兴威”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威海职业学院整体搬迁工程。 2、基地现状 学院选址于初张路东,烟威公路南1公里、双岛湾西50米处,工程规划建设203.30公顷。该区域为胶东古陆上发育的双岛——鹿道口海湾,新生代早期为路上沉陷区,第四系早期地壳下沉,海水入侵,形成海湾,接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结构中各土层近似水平层状稳定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自上而下逐渐变好,承载力逐渐增强。 3、建设规模 威海职业学院占地203.30公顷,设计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的有关指标推测,远期发展规模15000人。 二、规划依据 1.威海市计划委员会关于威海职业学院工程建设立项的批复 2.《关于大学校园规划国家规定的指标标准》 3.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4.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资料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对外部限制条件的充分发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与提炼,形成以下设计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突出以“人”为中心,通过深入的发掘,创造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要求的良好校园物态环境、创造功能合理的内部使用空间和融建筑、庭园、园林绿化、雕塑,小品为一体的校园环境,塑造出威海职业学院自己的特色,为威海市缔造一处赋有特色的景观。 四、规划的总体构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他们具有开拓性、适应性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还必须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善于人际间的交往,因此,我们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应适应这种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培养新型科技人才的需要。 规划中,从地段和环境特点出发,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原始模式,吸取中外大学校园发展中所共有的“院落”这一基本模式精华,作为职业学院建筑构成的基本骨架,也就是说以“院落”作为创作的原型。将使用功能相近的建筑成群成组的布置在一起,以院落体系组成空间,综合地、整体地规划职业学院校园。 根据各功能区域在使用上的相互关系,结合地形特点,进行总体布局。规划着重体现:活力校园、滨海校园、有机生长、远近结合四个特点。 1、活力校园 规划力图塑造出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和功能完善的建筑组团,从而营造一个活力四射的新校区。 规划教学实验区位于校园中心,教工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组团分两侧围绕教学实验区布置,各区之间保持适度的步行距离,使生活区与教学实验区步行交通最为便捷,以方便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使教学活动高效运作。 作为校园信息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图书信息中心,位于教学实验区核心位置,便达性较好。以图书信息中心为中心,其影响力扩散到四周不同层次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信息的高速传播。 2、滨海校园 生态、环保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然手段。在此前提下,回归自然,为新世纪的学子创造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是规划设计重要的切入点。 规划区内有大面积的水面。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原有水资源进行重组和艺术处理,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水体,作为整个校园的生态绿化带;各功能组团依附于生态带错落布置,组团无论内外均能享受到开阔、优美、浪漫的独特滨海景观。 3、有机生长 ①考虑到威海职业学院必然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成为一所综合性多学科大学,规划中采用了“1+1=1”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二次规划开发。 ②规划引入“有机生长”概念,每一个功能区如同生物体组织一样具有“再生”功能,每一个功能区内,都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给哥哥组团随生长需要,从而达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4、远近结合 为了尽可能减少土石方量,规划中除了留有建设用地、公共场地、运动场地、道路绿化等空间外,适当留出水面。校园预留地以水面形式保留,后期需要建设时在做填方处理。 五、规划结构 本规划采用“一核一带三轴线”的空间结构。 1、一核:为中心生态核。 将基地原有水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处理,形成校园的中心生态水体,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生态核。 2、一带:中央共享生态带。 郑和基地内原有绿色资源,以生态水体为依托,形成一条贯穿教学区中心及生活区的共享生态绿化带。 3、三轴线:学术主轴、学术次轴、生活轴。 a、学术主轴:由学校西部主入口广场引入学术主轴,校园中心广场东部的图书信息中心成为学术主轴的对景。 b、学术次轴:从学术主轴中向南北引出学术次轴,表达出校园发展的两个方向:首期主要是教学组团,二级学院发展用地;并将校园与整个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联系起来。 c、生活轴 与学术主轴近似垂直设置一弧形的生活轴,生活区环绕教学区分南北布置,形成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置,保证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交通联系最为便捷;同时达到海湾景观的最大限度利用。 六、功能分区 1、校前区 位于基地西部校园主入口和南部校园次入口处,紧邻初张路和长大线路,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包括校门、入口广场、校外停车场和院部行政办公楼、学术会议中心。 校内和校外车辆在入口广场分流,以保证适当的校内交通量及行人安全。造型新颖、独特的大门成为大学校园向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第一窗口空间。 校前区规划面积16.80公顷。 2、教学科研区 设置在基地中部,环境优美,有利于教学气氛的形成。各建筑组团成族群式发展,各族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同时建筑族群式的布局使各建筑组团对基地内的生态空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建筑与环境最大程度的融合。主教学楼、图书信息中心和临湖的观景平台围合形成校园中心广场。 教学科研区规划面积31.40公顷。 3、中央共享生态区 设置在基地东部,以大片内海海面为主,围绕图书信息中心、国际语言中心、语言教学楼、二级学院、专家别墅等校园不同功能组团,并渗透进入校园内部其他组团。面向烟威公路,为校园创造另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窗口,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处滨海景观区。 中央共享生态区规划面积41.10公顷。 4、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北区为一期规划用地,位于基地北部,基本与教学实验区平行布置,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大大方便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在校园南部二级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