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对上文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2.“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是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4.文中“在黑暗中摸索”是指什么?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天下”,奉行“和合”哲学的伟大民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在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年,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尚未诞生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后,它就不再仅仅是愿景,而是有了实现的根据。这说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里,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潜伏着朴素的“大公”思想和“大同”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后能以40年之努力,走完西方走了300多年的路,原因虽然很多,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二十多年前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偃旗息鼓之时,美国学者福山曾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作出了“终结”的结论,时评称之为“历史终结论”。福山的话刚刚落地,2008年,一场肇始美国、席卷欧洲、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便爆发了;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却以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气势和速度迅速崛起。这时的福山自知丑话说早了而且说错了,之后曾两次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修正、调整。看来,西方的某些学者,即使名大、位高、言重如哈佛大学教授福山者,自以为已经看清了社会主义在苏东是怎样“落幕”的,但怎么也弄不明白发生在落后的世界东方的“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很简单: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降龙伏虎、移山倒海、砥砺前行,终于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动人故事。“中国故事”表明:中国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等生”。
马克思主义曾经通过十月革命传播到全世界,为什么于20世纪初在中国“落地”了而且“生根”了?其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于理论需要的程度。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需要的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也不是用资本剥削取代封建剥削实行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恰在这时,马克思主义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潜意识中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追求,这种契合,在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根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预示着它有一天会在中国“开花结果”。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的闪电”射入了“没有触动过”的中华大地;又过了30年,中国人终于“解放成为人”。时间原本是个定值,1天就是1天,1年就是1年,但这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如果用历史的大尺度来看时间,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历史的脚步“步履蹒跚”的时候(如中世纪),“20年等于伟大历史发展中的1天”;当历史的脚步“只争朝夕”的时候(如产业革命),“会有1天等于20年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是用马克思的这一预言,以“1天等于20年”的速度前进的,所谓的“中国速度”,其秘密就在马克思的这段话里。正是以这样的速度,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用300年走完的路程。
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归根结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供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对全人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摘编自刘西琳《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重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经济发展与意识思想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形成清晰、稳定、准确的认识。
B.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一大思想认识创举,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有巨大的价值。
C.福山“历史终结论”对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影响,暴露了其认识的局限性。
D.“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古而有之,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想前瞻性与先进性的有力证明。
B.福山虽然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了修正,但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始终无法准确揭示。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变革中主动吸纳,伟大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7.下列选项,不能很好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以“1天等于20年”的速度前进的“中国速度”的一项是( )
A.1979至201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9.4%,远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2.9%的增长率。
B.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评价,中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46位,比上年提升了32位。
C.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卫星拍摄到的数据,研究显示,本世纪以来,全球绿叶覆盖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
D.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23.2%:1990—2000年,增长了15.6%。
8.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结合材料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是欧洲传统深处各主要视角的成功“综合”。它既是理解性视角的发展,也是超越性视角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有一种认知因素,这指的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或理解;具体来说,这牵涉到马克思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革命的诸多理论。并且,马克思主义里面还有一种理想因素,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这可以被定义成自由、幸福、美好社会、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或者说“洞见”是从这个世界出发的,你还是可以说他的这些“空想”超越了现存世界。正是后者,即人类理性的王国,考虑到了人类历史的运动、斗争和革命。……不过,我会赶紧附上至关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那它仍将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就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来说是极其薄弱的。
超越性观点的要义,既激活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批判,也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的、指向未来的方面,即预期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共产主义的到来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里头的这些超越性观念,这些“砖块”或“基石”,本身是不牢靠的、有欠缺的。所欠缺的仍是像“水泥”这种把砖块粘合起来的东西。这种粘合剂是通过对欧洲思想中另一基本视角的不断改编和发展而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此处,它被定义为上述那种“认知因素”,也即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其要旨是这样一种看法:关于自然(外在的和人类的自然)之运作方式的知识不断增长,将使得人类生活条件转变和社会组织化成为可能、正当和真正切近。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任何遥不可及的观念,而是现实存在的世界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事业确乎包括用同时抬高尘世的方式把天堂拉下来,以及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中认识到自然人类的渴望。
(摘编自[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提并论,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B.作者先讲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而后讲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意在强调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革命实践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演讲逐步推进,震撼人心。
C.作者认为,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进而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
D.作者多次以让步的口吻提到马克思单凭某一成果也足以自豪,意在突显和强调马克思一生多方面的巨大贡献。
10.对材料中加点词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等用了讳饰的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又考虑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情绪,富有感染力。
B.“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C.“繁芜丛杂”和“掩盖”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生动揭示唯物史观诞生之前那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对事物真相的遮蔽和扭曲。
D.“砖块” “基石”“水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说明“超越性观念”对“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具有粘合作用,这样写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划线句中,“敌人”是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而“私敌”是指针对马克思个人存在利益冲突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则说明马克思一生在无产阶级事业上不存私念,光明磊落。
B.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固然不可缺少超越性假设,但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相对更为重要。
C.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超越性观点的要义,主要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分析与批判,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等等的观念。
D.两则材料语言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两者写作场景不同。材料一是悼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情色彩;材料二是学术性写作,情感态度相对不明显。
12.“理解性视角”和“超越性视角”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新)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青年人做学问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便打退堂鼓,浅尝辄止的做法贻误了多少青春。
B.马克思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出神入化。
C.他查阅了许多繁芜丛杂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篇重要的论文。
D.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雇佣(yōng) 撰稿(zhuàn) 诅咒(jǔ) 坚忍不拔(rěn)
B.芜杂(wú) 空白(kōng) 肤浅(fū) 豁然开朗(huò)
C.诽谤(pàng) 精悍(hàn) 苍穹(qióng) 卓有成效(zhuó)
D.诬蔑(miè) 悼词(dào) 扼要(è) 衷心喜悦(zhōng)
四、现代文阅读
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谏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文体。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15.文中语句“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可否调换?
16.怎样理解“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这句话?
17.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而现在好多同学看着社会上流行什么就想着将来从事这一行业,请你谈谈对将来职业选择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