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时,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材分析】
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课标要求】
本单元是演讲词,单元教学要求是: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整体把握文意,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拓展性目标:结合文体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挑战性目标: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思考自身的抱负与使命。
【教学重难点】
结合文体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简介本文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
着眼于本文题目关键词,学习悼词的一般特点。 介绍相关文体知识,辅助理解。
三. 导学过程
问题组
问题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学法指导:通过分析句子意思,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问题2: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更具体的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问题3:第3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几层意思?
学法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四.课堂小结
借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片段,引导学生学习青年马克思,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思考自身抱负与使命.。
五.板书设计
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悼念(8-9)——敌人的嫉恨——崇高的品质
六.达标检测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要求写一篇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七.课后作业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课文为悼词,学生对悼词的常见结构并不了解;课文是对马克思一生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读懂并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章精髓,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和艺术确实不容易。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表达对恩格斯的怀念之情,简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二者关系背景。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导学过程
问题组
问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逻辑严密的表达特点。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 马克思正是由于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活动,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问题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