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

39阅读 | 1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1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2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3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4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5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6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7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8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9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10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docx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忍生 上传于:2024-06-2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 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专 毛顺友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实现这一理念呢?培养质疑品质便是打开这个空间的金钥匙。 关键词 新课程;探究学习;质疑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30-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教师们深刻领会到新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视,对素质能力的重视。那么,语文学习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培育质疑的思维品质。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这里仅以《愚公移山》为例来展开研讨。 《愚公移山》作为传统的教学篇目,编者、教者都无可置疑地强调了精神的力量,强调了愚公的伟大,甚至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着这个“不朽的传奇”。殊不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我们的现实生产力、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对学生灵魂的关注,多点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呢?笔者认为,《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不妨以此为范例,打开思维的突破口,践行教与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持之以恒进而养成语文学习的好品质——质疑探究。请看新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践。 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 3.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的感受,写成300字左右的随笔。 【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可见愚公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你我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愚公移山》。 2.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预习完成)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预习完成) (3)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和体验,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真实的感受。(重点、难点) 3.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师):请同学们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简要谈谈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分作两问回答。 生1: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二山的堵塞而移山,天帝感其诚心,命夸娥氏二子移山。(不少同学鼓掌) 生2:愚公移山(齐呼简洁)。 生3:不是愚公移山,应该是:二神移山。(顿时一片沉默) 师:同学们真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还有其他表述吗? 生4:愚公诚心感天地,天帝命神移二山。(学生鼓掌,有感于语言对称、内容简练) 师:同学们真棒,都有独到的解读,那么你的真实感受有哪些?简要说说。 生1:愚公移山气壮山河、惊天动地,让人敬佩、值得传扬。(全班鼓掌,看来有共识) 生2:愚公年迈体衰,能做出惊人之举,实属难能可贵。能力排众议,坚定不移,更是让人敬仰。 生2:还有,愚公有远见,会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生3:我在想,我们学习上要是有愚公的精神,那该多好!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是“小儿科”,大家说呢?(同学大笑) 生4:我感觉文中有不少地方值得商讨,有不少地方值得质疑。(开始转向) 生5:愚公不该移山,应该修路,他的方法不对。投资那么大,历时那么长,不划算。(全班静默,随即赞同) (其他同学意犹未尽,纷纷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的课文梳理很不错,我们既读通了文章,还读懂了主旨、人物形象,预习过程很充分。老师很佩服同学们的精彩谈吐,这么多的想法,真是见识了你们的聪明才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文本,用慧眼、慧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受吧。 (2)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慧眼。其实语文学习也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敢于质疑的品质。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同学们,你能有独到的发现吗? 观点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底有多高啊? 生1:文章下面的注释,“仞”,古代七八尺为一仞,那二山的高度是在七八万尺吧。 生2:那就有当今的23000多米高呀(1米=3尺)。 生3:《邹忌讽齐王纳谏》有说明“一尺=23.1厘米,这样的话,二山高度是16000多米。 生4:当今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8800多米,而这两山远超这个高度,这不科学呀。(全班大笑) 师:(心想,这个问题以往不会有人质疑,而且也不可能把文本、学科前后联系如此之多。幸好这个问题老师还有知识储备,无忧!)这里的“万”在古汉语里面就是和“千、百、三、六、九”一样表示约数,意思是很多,不是确指,“万仞”即言很高。 观点二:愚公吃苦耐劳,意志坚韧,浩气长存令人敬仰,可是,愚公之“愚”不可否认。(不少同学举手赞同) 生1:年且九十移山,近一个世纪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不愚蠢吗?风烛残年,老之将死,却去实施一个天大的工程,不是以卵击石,玉石俱焚吗?结论“愚”。 生2:这可以理解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愚公大彻大悟之后的幡然醒悟。我们闭关锁国几千年,到上世纪才改革开放,不也如此吗?(社会课代表的发言,掌声雷动) 生3:愚公还是“愚”。再美丽的梦都需要现实支撑,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见工具之简陋,不像今天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一应俱全,只凭钢钎、畚箕,肩挑背扛腿走路,面对极其高大的两山,理想就是一厢情愿的神话。 生4:还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了,才往返一次),可见耗时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即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子孙中毕竟能够移山的数量仍是捉襟见肘地少!面对天量工程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可见愚公之“愚”。 生5:也可以理解为“愚”,那么多的土石移到海边同样也会危害海边的居民,不是堆积如山也会海水四溢危害无穷。 生6:愚公不“愚”,他有移山精神,他持之以恒,反驳智叟…… 生7:愚公“愚”,智叟“智”,因为…… 师:(默默赞许!)同学们真是智多星啊,老师我都没有想到如此多的问题! 观点三:其实愚公的方法有误,自古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怎么流传千古的经验都不用,而偏偏要移山呢?百思不得其解啊! 生1:对呀!愚公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就是出入要绕远路,那么移居山外不是很好的选择吗?或者修宽路道,裁弯改直。甚至开挖隧道,造木船顺流而下都是很好的选择呀。既不毁坏山体的美观,又能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生2:愚公虑事不周,好端端的原始生态环境如此就毁掉了,他没有替子孙后代着想。如果迁移、挖隧道,走水上交通,愚公于子孙功德无量,也不会让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劳民伤财。 观点四:愚公的观念也有问题:开头不少同学说“愚公有远见,用发展、长远眼光看问题”,这观念值得质疑。愚公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推论出“何苦而不平?”事实上,从科学、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家族的灭绝是常有的现象,自然愚公的思想理念要一以贯之下去也就是个问题。还有自然界瞬息万变,更何况大自然沧海桑田的现象无处不在,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今天在,明天不在;今天垮塌,明天隆起,怎么就没有可能呢?凭什么愚公就是那样地武断定论“子孙无穷匮,山不加增”呢?是维护权威,还是好高骛远?结论:愚公也只是凭当前现象推知以后,而且把以后看做一定是现在“同样”的延续,难道这不也是静止的眼光吗?愚公不懂科学,自然他做的这些也是不科学的呀!(班长振振有词,瞬间掌声一片。) 生2:班长阐释精辟啊!真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生3:愚公活在精神里,智叟活在现实里。其实智叟的批评应是正确的,在他身上体现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求真精神,恰恰是新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班长给予我们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让我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哪一句呢?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我们只要敢于质疑,敢于深度开掘课文内容,就会有驿路梨花处处开。 生1:老师,我以为标题不对,应是“二神移山”。 生2:老师,愚公精神可嘉,他的想法、方法、做法不对。 生3:还有很多质疑的地方…… 生4:愚公也爱面子、好大喜功……(整堂课,气氛都是如此地热烈,学生们热情高涨。) 【收束全文,最后总结】 师:愚公九十而移山,敢叫天地换新颜,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创举,这个传演千年的寓言故事,给予我们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美好,践行美好。当然,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做事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更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