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共通的课题。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价值观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追求。然而,从形式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中间存在着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
所谓形式美法则,它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艺术劳动中,把美的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美的法则。①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共同的课题。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在平面设计中形式美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设计要素中形式美感是第一位的,作品形式美感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设计主题的传达,甚至影响着观者的视觉效果。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中的装饰美
我们谈青铜器纹样的装饰美,自然就引出“装饰”这个概念。蔡元培先生曾说:“装饰,最普通之美术也”。装饰即我们所说的“美之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饰的本质就是“美”。
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两种。装饰美是人文之美“一体多元”中的一元。青铜器纹样正是按照装饰美的表现规律,并将装饰美的形式法则和手法融于其制作工艺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规律。纵观青铜器的发展史,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参考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装饰美的表现方面,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的概念多是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上来讲的,通过纹样各部分相同或类似的形、色、质等构成因素,将纹样各变化的局部,组成整体的有机联系叫统一,表现为粗细、长短及材料、质感、表现技法等的统一,统一是一种协调关系,富于静感,如早期商周时代用于祭器的青铜器纹样窃曲纹,其造型规则严谨,整齐细致,给人以庄重严肃、有条不紊的感觉;而涡纹和勾连雷纹等,更生动和富于变化,局部出现了不规则的反复,但总体上遵循了主次分明、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失稳重,又不会单调乏味。
(二)条理与反复
周朝以后的青铜器纹样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如窃曲纹、环带纹、回文等,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简化,并以各种不同的重复形式出现,在条理整齐之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达到“程式化”的高度,特别是反复,在这些连续性的纹样中,其特征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之鲜明强烈,醇厚质朴,极尽意匠之美。
(三)对称与平衡
在青铜器纹样中,饕餮纹、蛇纹等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的,而其他的纹样虽不是完全的对称形式,但都是在动感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与静感之中求变化,由动与静、庄重与活泼的结合,以求得完美的平衡感。
(四)对比与调合
对比是指形、色、质的差异对比,它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在对比中取得强烈、突出、清晰、醒目的效果,呈现生动活泼的美感;而调合是统一的一种体现,它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近似,以求得和谐、含蓄、安定的特点。如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占纹”,图案中有宴饮的欢庆场面,又有悠然自得的采桑场面,还有激烈紧张的战争场面,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有平和也有冲突,既不因强调对比而使画面生硬僵化,也不会因为调合而生单调贫乏的感觉,使纹样既生动而又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身临其境。
(五)韵律与节奏
青铜器纹样在先秦时期都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感,无论是祭器、酒器、乐器,还是礼器、兵器上的纹样,都表现出像音乐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调,犹如水中泛起的涟漪,天边的一抹流云,在有条理而又有规律的变化反复中,呈现出形式感的一致,使人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仿佛在聆听一首歌,将视觉、感觉、听觉融为一体而使人心旷神怡。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中的程式美
程式,也即是规律、秩序。程式美也即是规律美、秩序美。青铜器作为一种宗教活动中的重要祭祀物,特别注重程式美,因为按照章法排列的纹样能更进一步增加其原有的诡异感,使人产生一种不得不屈服或恐惧的威慑力量。
(一)对称程式之美
青铜器纹样中对称方式运用最普遍的是以直线为轴左右对称,即图样的形状与位置均以直线轴为界而呈镜相反映。盛行于商与西周早期的饕餮纹,即是此种对称结构的典型。有的学者曾指出最早的纹样所以多作轴对称,是由于“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有深刻的印象,而凡属脊椎动物,其颜面部分均自然对称,左右平均,对于一些庄严礼器装饰的处理,自觉有均齐与安足的必要,所以礼器,取以颜面为主体,是很自然的表现”。②对称的纹样有一条中轴线,有些是实际存在的,有些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图案的一部分,像饕餮纹的鼻梁、器物的折边等,形状相同,方向相对。它均衡对称,具有平衡、稳重、安定的美感,恰好能增强突出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