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

75阅读 | 3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5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6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寻梦的人 上传于:2024-07-13
鸭题榜|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 懒人笔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汇总by 绿豆水 1关于总论和阴阳学说的考点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 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2藏象学说重要考点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20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1.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22.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3.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4.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5.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6.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9.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31.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32.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33.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6.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37.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38.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40. 心“其华在面”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