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与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
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注意鼓励学生!)
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
[过渡]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追求共和反对满清的统治呢?当时的中国状况又如何呢?
一、追求共和反大清
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的朝廷
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孤立的朝廷→ 民族、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补充清政府新政的有关措施,出示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史实材料,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引导学生分析同盟会与以往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分析其成立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此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5)实践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引导学生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概况。革命党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誓将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天下人谋幸福!虽然起义一次次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却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一般越来越明亮,创立共和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重温1911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吧!
二、创立共和颁约法
1、武昌起义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问题设计:前面我们提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为何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这儿可略讲(一是革命新军的主动精神;二是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时机)
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过渡]革命形势的发展表明,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时机成熟了。
2、中华民国的成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简要了解其概况。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此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第一、二章中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2)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三、为保共和求妥协
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的终结者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践者,最终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四、民主共和入人心
设想找几段材料阐述功绩。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