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 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你知道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医院、公园等)有哪些吗?(像中山路、中山公园……)这些以“中山”冠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先生的。那么,大家知道孙中山吗?
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多媒体出示:)
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
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教师补充“预备立宪”,指出它们的实质。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
分小组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特别是两者性质的比较,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
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学生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
探究二:中华民国的成立(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材料得出约法包括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三个部分。并认识《临时约法》的现实意义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探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介绍陈独秀的“中华民国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以及学者们对于中华民国的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在辩论中解决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问题。
(教师总结)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引导学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
但是辛亥革命又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着重指出它的最伟大的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
设计意图: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区有一条街叫“首义路”,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昌首义。武昌首义发生于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元旦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3月
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法令中,对原中国同盟会纲领未真正实施的纲领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