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分为:①自我认识、②自我体验、③自我监控。
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强化:斯金纳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生人物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定势: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知识: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品德:拼的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辅导: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良好适应。
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教学测评。完整的教学测评过程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方面。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简答、论述: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简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以上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含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意义:在于教育这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即: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②学校教育。
③同伴群体。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学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应该采取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应该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①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①帮助老师准确的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一)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分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简述阿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所谓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才能产生的。
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基本内容,并谈谈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因此,教师应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帮助学生逐渐能对自己的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
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③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他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简述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简述培养学习动机的途径。
培养学习动机,一可以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进行,二可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来进行。
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通过: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迁移的种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不同);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的抽象和概括层次进行划分);③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型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划分的);④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用划分)。
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怎样的教学能够促进迁移?
①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是精选出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和实施的。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提供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产生。②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主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③动机遗忘理论。他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④同化说。奥苏泊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遗忘就其本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一)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二)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三)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快,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