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故事导入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知识归纳 综合运用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2.能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3.通过DV短片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5.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2.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四.难点、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五.工具、资源选择与设计:
教师利用flash,环保视频,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表演,资料查询,课后实践等活动方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把部分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课堂内容
七.仪器和药品:
天平、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木条、可乐瓶;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
八.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景导入:
ppt中超链接flash:意大利—“狗死洞”的故事,科学证明这与 CO2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CO2的性质。
新课呈现:
板书:CO2——固态CO2称作“干冰”
PPT演示: JPEG图片展示舞台场景中运用到的干冰
演示:实验室制取CO2,回顾一下制备气体实验的基本操作。
讲述:我们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先讨论它的物理性质。那么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演示:实验一:蜡烛实验
实验二:溶解性试验
PPT:1.CO2的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可溶于水。
PPT:2.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补充:在增大压强与降温的条件下,CO2会变成无色的液体,继续降温会变成雪花状的固体(半透明)。
演示:CO2使高低两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讲述:CO2气体虽然无毒,但当空气中CO2含量≥1%时,对人就产生有害影响,因此CO2不助人呼吸。
PPT:3.CO2的化性
PPT:(1)一般情况下,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PPT:(2)CO2不能供给呼吸
讲述:在人群密集处(如医院等)应注意通风。课间休息时,也应把教室的门窗打开,保持空气新鲜。
问题:在一些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CO2的浓度较大。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内,也有较多的CO2。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应做怎样的试验,来证明其中CO2的浓度对人是安全的?
回答:用点燃的蜡烛或木条。火焰不熄灭,证明CO2浓度较低;若熄灭,则不能进入。
演示:紫色干燥的小花喷水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现象:紫色小花变红色
PPT:(3)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
方程:CO2+H2O→H2CO3
提问:若将上述变红的小花稍加热,颜色又会怎样变化呢?
现象:又从红色变成紫色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