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1论文论文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投资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摘要自从2001年底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拟建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自由贸易区理论重点分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合作的影响引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国际经济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区域经济也日益活跃起来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亦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政治经济意义对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是深远和积极的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实现零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加强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亚铁路等方面的内容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运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基础和有利的现实条件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2一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一旦贸易区形成东盟国家将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经济一体化过程将会连带出现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种族问题由于东盟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对各自文化宗教和种族的保护将迫使各国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必须顾及彼此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建立地区经济联盟甚至类似欧元一样的亚洲货币会面临很大阻力二领导权问题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东盟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大多希望保持103现有的模式它们企图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ATA计划为基础吸收中日韩3国参加最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避免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旁落在商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东盟仍是期望保持其领导地位尽管中国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过程中领导权问题始终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最主要难题三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两者关系处理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专家组提交的建议中内容多属经贸合作与经济援助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内容相当有限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不相同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同时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税仍然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之间的贸易增长很有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国家的贸易转移由于双方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使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被3迫做出调整四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零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也是有些好处1进口替代效应使国内的生产增加2保护效应保护国内的产业3转移效应4税收效应等放弃关税就意味着使国内的产业完全暴露在区内这个大市场之内接受优胜劣汰的原则的判决而这种暴露是双方面的所以真正弄清解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利弊就要从双方的贸易相关性出发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经济影响与走向合作框架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双方的联系建设经济联系的纽带对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在零关税对贸易推动的基础上这无疑也会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这就是所说的贸易自由化所产生的投资效应与贸易效应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1贸易转移效应顾名思义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导致了成员国原来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从非成员国家的进口被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往来所取代区内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区内的贸易也不会很大程度地取代原来各自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往来这一弱点使贸易转移效应下降然而也4避开了阻碍资源全球配置的弊端2贸易创造效应由于两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都很相似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都彼此设立了很严格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这也就意味着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与贸易空间当贸易壁垒取消后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将有一个飞跃贸易往来的增多又会深化分工协作分工的深化必将产生彼此贸易的增加贸易创造效应如此循环强化另外前面也提到了双方的互补性产品这方面在贸易限制解除后受益更多二投资效应分析中国与东盟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无论在市场稳定性方面还是法规透明健全方面都会较原来进步随着投资环境的改良区外的投资自然愿意将资金投放在这样一个有很大潜力的市场上建成后的中东自由贸易区将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区这样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对投资者的诱惑可是不小的四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不可否认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和东盟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与东盟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参考文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王士录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相关问题探讨及对中国影响研究杨欣2007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