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屈原》简析
5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优秀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历史剧创作成就的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不仅在新诗创作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剧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20年代初开始,郭沫若即开始历史剧创作。在整个现代文学史阶段,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
2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前期。这期间,郭沫若创作了3部以历史上三位著名女性的命运为题材的历史剧,即《聂嫈》、《王昭君》、《卓文君》。1926年,作者将这三个剧本合在一起,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聂嫈》歌颂了女主人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品格;在《王昭君》中,作者突出了王昭君虽出身贫贱,但却不’惧怕帝王威力,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性,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维护人格尊严的精神;《卓文君》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违背父愿,公开同司马相如出走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她敢于抗争的叛逆精神。三部历史剧所塑造的形象虽然不同,但都通过再现主人公的觉醒与反抗,从不同侧面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具有鲜明浓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4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后期。1941年至1943年,他完成了6部历史剧创作。这6部历史剧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尽管这6部剧取材不同,反映现实的侧重点也各异,但它们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因此,这些作品表现的共同核心主题是: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扬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高呼坚守气节。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古为今用,借古喻今,大胆地改写人物的命运,使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现实精神息息相通。在艺术上,注重塑造理想化人物,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等,是郭沫若历史剧的独有风格。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悲剧生涯,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和以南后为首的卖国者之间的尖锐冲突。作品满怀激情地歌颂和赞美了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屈原,愤怒揭露和鞭挞了卖国和残害进步力量的反动行径。
作品主人公屈原是一个胸襟坦诚、目光敏锐、见解深刻、立场坚定、刚直不阿、时刻关注着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形象。
作品第一幕以屈原朗诵《桔颂》开场。《桔颂》歌颂了桔树“独立不移”、“洁白”、“芬芳”、“不怕冰雪芬霏”等禀性,它实际上是屈原品格的写照。在楚国上层统治集团极端腐败的情况下,屈原卓立独行,光明磊落,决不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屈原从来不顾个人安危,他勇敢地和黑暗势力抗争。当屈原受人诬陷,楚怀王表示今后再也不信任他了的时候,他当即劝诫楚怀王:“你以前听信了我的话一点也没有错……你假若要受别人的欺骗,那你便要成为楚国的罪人!”面对以南后为代表的一伙卖国贼对他陷害的加重,他毫不惧怕,当着楚怀王的面,厉声怒斥南后:“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显然,这是一个把国家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顾个人荣辱安危的斗士的形象。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当屈原身陷囹圄,生命危在旦夕时,他依旧矢志不移,坚持正义,在著名的独白《雷电颂》中,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升华。他蔑视一切神明,由否定具体的丑恶形象,发展到向整个黑暗的世界发出全面的挑战。他把自己化作风、雷、电、火,高叫着:风、雷、电“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我知道你就是宇宙中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
屈原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作者对屈原性格的赞美,实际上是唱出了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争取自由解放的心声,同时又是对国民党当局卖国投降罪行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婵娟是作品中另一个反映作者理想的人物。她天真纯洁、谦恭好学、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有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在作品中,婵娟的形象是在剧情的推进中完整起来的。在第一幕里,她最初给人的印象是心地善良、纯洁天真。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发现她还是一个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有着牺牲精神的女性。当屈原遭到无端的陷害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被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