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元曲
一般把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两者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但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超过散曲,因此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又称词余,乐府,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有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有较大灵活性。
2、散曲
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可唱的新诗体,它是在诗词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谣和民族乐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形式灵活,语言通俗生动。
3、金院本
院为行院,是艺人、乐妓的居处。院本就是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4、诸宫调
是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用各种宫调下的若干不同曲调构成。
5、南戏
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艺术样式。它综合了宋代众多,与诸宫调关系更为密切。
6、元杂剧
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结合诸宫调,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词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7、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受到戏班和艺人不断的修订和改编,从而带有世代累积型特征。
8、楔子
篇幅短小,位于开场或过场,一般在第一场的开头演出。
9、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10、铁崖体
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具有艺术个性,他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妙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称为“铁崖体”,开了明代“性灵派”先河。
二、问答题
1、元杂剧繁荣的时代社会因素是什么?
⑴、天下一统的局面,极大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东西南北文化交往频繁。
⑵、城市经济繁荣为戏剧打下了物质基础,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⑶、元代文禁较松,思想解放。
⑷、科举制度废行近一百年,文人没有做官的希望,他们混迹于勾栏、妓院,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形成“书会”(作者自身悲惨,但仍充满希望,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很多人沦为下层,参与到戏剧创作上来。
⑸、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简述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⑴孕育产生时期:先秦两汉,从原始歌舞开始(对平时生活的再现,对现象的模拟)具备了西区的基本要素。古代宫廷中出现了优人。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开武打戏先河。
⑵成长时期:魏晋到唐,六朝时的钵头、北齐代(大)面(对京剧、脸谱有影响)踏摇娘、参军戏,调笑诙谐。
⑶成熟时期:宋金时期,宋出现瓦舍、构栏等专门娱乐产所。宋杂剧分艳段、正剧、杂扮三段。北宋灭亡之后,宋杂剧在南方发展为南戏,北方为院本(金)。
⑷繁荣时期:元至清康熙年间,元杂剧兴盛起来,元末南戏兴盛,元杂剧衰落,南戏在明末清初称为传奇,南戏篇幅长。
⑸古典戏曲的衰落和地方戏的勃兴时期:清乾隆年间以后。
3、简述南戏艺术体制
⑴剧本结构:没有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⑵表演上:
①第一出由副末登场,介绍作者意图和剧情。
②最后一出必定是大团圆结局。
③南戏每出之后,由最后一位下场人念四句下场诗,以总结这一出的剧情,预示下一出的内容,或描述下场者这此刻心情。有的下场诗,作者用现存的唐诗句作为“集唐”。
④南戏每段词曲不必一人主唱到底,可以对唱、接唱、合唱、帮腔。
⑶音乐上:
南戏以南曲演唱,伴奏以管乐为主,音乐风格轻柔婉转。
辨析南戏与杂剧在形式上的异同的
⑴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⑵乐器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⑶南戏有副末开场,交代剧情大意和演出宗旨;北杂剧有“题目正名”。
⑷杂剧的体制是一本四折一个楔子;南戏以“出”为单位,灵活。
⑸杂剧一人主唱;南戏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⑹南戏可以换韵;北杂剧一韵到底。
相同点:南戏与杂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戏剧冲突下刻画人物形象,剧本唱词更多表现人物特定场景中情绪思想,甚至是作者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都是极强的艺术。
5、散曲的特点
⑴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⑵以俗为尚的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向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写法。
⑶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⑷散曲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活动着的情趣。
6、杂剧《汉宫秋》的现实主义意义
⑴《汉宫秋》改编的昭君故事写于元代初期,是在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当时显示看,以汉元帝斥责群臣表现了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
⑵描写汉元帝思念昭君时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借历史兴亡聚散书写作者情怀。
⑶是一场命运悲剧,表现人在命运前的苍白无力。
7、简述《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蔡伯喈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矛盾性格,是受封建权势、道德挤压下的封建文人代表。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却因为封建伦理自身的不合理成为牺牲品。介于忘恩负义与忠贞不二之间,喜新不厌旧,富贵而不心安,良心不泯而不改行动。
8、简述“西厢”故事演变
⑴唐代诗人元稹写了《莺莺传》后,成为西厢故事的源头,故事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恋到张生抛弃莺莺的内容。
⑵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故事性质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肯定了张生和莺莺争取自由婚恋的赞美。
⑶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方作了修改,弥补了原作的缺陷,是矛盾冲突更激烈,主题更加鲜明。
9、分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⑴《西厢记》写了一老妇人为乙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一主一副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情节发展。
⑵戏剧冲突是在佛寺展开,写崔张在莺莺丧父期间的肃穆场景中密约,这构成强烈矛盾,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又是喜剧色彩的体现。
⑶第二本中兵困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展开,形成全剧第一个高潮。第三本红娘传简,莺莺赖简,集中表现莺莺内心冲突斗争,及莺莺、张生、红娘内部间矛盾,是矛盾的继续与深化。第四本“拷红”、“哭宴”、“悖梦”两种势力又正面冲突,矛盾激化,全剧出现高潮。第五本郑恒争婚,崔张团员,矛盾冲突得以化解,回归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
10、默写并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头两句点出傍晚,营造冷落暗淡的气氛,接着描绘了深秋村野图,表现出萧索凄婉的意境。最末句出现了飘泊天涯的游子,透露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表现了主题。该曲用了白描手法,语简意多,字字珠玑,曲折反应元代知识分子发杂心境。
11、默写并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首句描写了作者途经潼关看到的壮景,以“怒”字注入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作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写到由盛到衰的过程和真实写照,然后以朝代更迭引发对百姓遭殃受苦的感叹。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全曲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抒发了对百姓的同情之感。
12、默写马致远[双调 夜行船] (秋思)中的[离亭宴煞]一段,并赏析这万中无一的套曲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13、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的昭君故事有何改编?有何用意?
《汉宫秋》做了四处改动:
⑴王昭君的地位:历史上她只是个宫女,改为汉元帝的明妃。
⑵王昭君的结局:历史上侍奉两代单于,生二男一女,改为投江自尽。
⑶毛延寿的官职:历史上仅为画匠,改为大臣。
⑷汉藩关系:历史上汉强藩弱,改为汉弱藩强。
用意是借古讽今,当时是宋弱元强。表达作者的民族情绪,讽刺政治的腐败,暗示蒙强金弱,宋弱元强的当今时局。对毛延寿的改变表现作者对乱臣贼子的批判。
明代文学
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2、小品文
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创作风格上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3、童心说
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它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使文学去假存真,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他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留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5、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由宋元小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描写几乎涉及各个阶层人物,特别注意描写市井的生活。
6、神魔小说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以《西游记》为代表。
7、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故之歧,备写离合悲欢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学术界又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被认为是开山之作。
8、话本,拟话本
话本: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9、三言二拍
“三言”是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它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0、《今古奇观》
作者笑花主人,认为“三言二拍”200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故在“三言二拍”中选取40篇,组成《今古奇观》。
11、《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100回,是明代天启年间,由许仲琳、李云翔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争斗,支持武王的为阐教,支持纣王的为截教。整部小说贯串了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书中又流露出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
12、四声猿
由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1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14、台阁体
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5、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主张。
16、昆曲
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声腔,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婉转,悠扬细腻,兼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加之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成为我国附带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因而在城市舞台上长期居于霸主地位。
17、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18、临川派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主张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
19、吴江派
中国明代戏曲创作流派,以代表人物沈璟是吴江人而命名,主要成员有冯梦龙、袁于令、吕天成等,其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气息较浓,其次强调语言通俗自然,认为格律重于一切。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概况
“小说”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一平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⑴先秦时期的小说只是一种贬义的泛称,指各种不合于大道的肤浅、琐屑的言论:如《山海经》、《晏子春秋》中的片段。先秦诸子重道而不看重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⑵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①首先,小说是一种文体,而且专长于此体的作者称为小说家。
②这种文体的内容是说理而不是叙事。
③说理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盖出于俾官,出于十家之外。”
总之,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高。如司马迁《史记》、无名氏《燕丹子》、刘安《淮南子》、刘向《列女传》、《说苑》、《新序》、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⑶魏晋南北朝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志怪小说《搜神记》
⑷唐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代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 唐传奇标志中国小说达到了成熟阶段。
⑸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白话、文言两支,白话小说称为话本。
⑹明清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代表作“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是什么?
⑴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
⑵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⑶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战争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
⑷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⑸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
⑹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⑺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怎样理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首先,刘备作为一个“仁君”形象,他重友情讲义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理想中的好皇帝。而曹操作为“奸雄”,他玩弄权术,阴险奸诈,是受到作者批判的。
其次,“拥刘反曹”的思想根源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⑴历史传统:每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统治偏安时,史学家就站出来为汉族王朝争正统地位。
⑵和故事传说时代的社会心理有关:宋元时期,异族入侵,想恢复汉族正统地位。
⑶反映了百姓“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
⑷和作者的正统观念有关,小说中以是否忠于汉室为标准。
⑸除了政治原因以外,包含着道德和评价的内容。
试述《西游记》原型精神
⑴向往个性自由,反抗压抑。前半部分孙悟空形象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大闹天宫”体现了个性张扬,从孙悟空这个原始意向的原型身上,可以看出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后来孙悟空转变成循规蹈矩也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体现。
⑵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西域记》后半部分作者肯定了孙悟空去竞争追求真理,师徒几人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为人类冒险的牺牲精神和战胜自然社会阻碍的奋斗精神正是不畏艰险的表现。而“紧箍咒”化解个性自由和社会压抑间的矛盾,是个性自由为社会利益起积极促进作用。两大原型精神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指出了它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又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试述《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⑴刘备:仁君典范,他是按照儒家理想和百姓心理创造出的仁君典范。
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忠心
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忠和义。人格构建的价值取向: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话本小说的特点?
⑴创作目的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引起听众兴趣。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目光转向市井阶层。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精炼而成的白话。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清晰的线索,生动曲折,展示人物的命运。
⑸结构性时尚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画”,中间或结尾穿插诗词韵语。
《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爱情描写有何不同?
⑴《西厢记》的主题是歌颂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批判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破坏,主题是以情抗礼;而《牡丹亭》用情和理的冲突和尊情抑理的主张反映明代社会中传统观念,反对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肯定了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⑵《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也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他认为爱情高于生命的存在,而《牡丹亭》中塑造的书生刘梦梅则较苍白无力,他只是在最后一个阶段才与杜宝据理力争。两部著作中的女主人公也不同,莺莺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杜丽娘更多表现出主动性。
⑶崔张爱情属于一见钟情,基于双方的形貌,而丽娘与刘梦梅的爱恋却源于一场春梦,在梦境中也少了现实的羁绊,所以《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所描写的爱情和爱情环境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表现杜柳的浪漫爱情,也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描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由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发展趋势,请以四大古典小说以及《金瓶梅》中的典型人物为例,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具体地分析
⑴《三国演义》在人方物塑造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方法,具有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的特点。如全书呈现了曹操的奸、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
⑵《水浒传》塑造了通而不同的英雄群像,类型化的方法运用得更为娴熟。《水浒传》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经历刻画人物性格,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是从注重特征化走向个性化迈出的坚实一步。如林冲性格的变换,从开始的忍让,敢怒不敢言到后来的反抗性增强,斩杀王伦显现出个性的差异和性格的发展。
⑶《西游记》塑造了四个个性不同的师徒形象,具有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多色调多角度刻画复杂性格。以孙悟空为例,从大闹天宫开始表现出自由,放荡不羁的顽劣,后随唐僧取经表现出不畏艰险,造福人类的探索精神。
⑷《金瓶梅》是从人物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人物形象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性格。如来旺妻宋惠莲,她勾搭上西门庆后教唆主子打发她丈夫远行,后发现来旺遇害后上吊自杀,反映了她惊醒了的正直的良心。
⑸《红楼梦》完成了个性化到心理化的转变,多侧面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如王熙凤的性格呈现出生动性、复杂性、丰富性,对待贾母王夫人机敏、顺从、诙谐,而对待下人刻薄寡恩,真实的塑造了个人性格。
9、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个来源”、“三个阶段”
来源:⑴陈寿的《三国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