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小说”
作为同代的武汉女作家,方方与池莉在文学诉求和写作风瑶上无疑
呈现了近异的特质。池莉常年书写这个城市的市民习气与市井生活,这让
她在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认可的同时,也受到了少数“专家”的轻需。而相
比池莉,方方的小说更符合“纯文学”的审美趣味,但恰恰因为这个原因,
她也和众多同道一样,被读者定位为“名气很大的小众作家”。读者拿起
此类作家的作品,心理的期待往往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对精神世界的探
索,而非茶余饭后的消遣。
但《武昌城》这部长篇小说,却在方方的众多作品里显得特殊。很多
读过的人都很惊讶: 方方的作品竟然也可以如此“刺激"。然而,与其说
这是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而主动放下身段吸引眼球〈池莉就曾经把小说的题
目定名为《有了快感你就喊》》,倒不如说是这次她选择的题材本身就充满
了天然的刺激性。方方写过知识分子生活,写过男女情爱,也写过现代人,
在城市生活中的困苦,但没有一部小说像《武昌城》这样宏大、紧凌、满
篇此是极端状态下的人物命运。并且,这部长篇小说也代表了方方作为
个作家,对武汉这个城市的独特解读。相比于池莉勾勒的当下的、世俗的
武汉,方方眼中的武汉无疑具有远为厚重的历史分量一一那是一个战火不
断、铁马金戈的军事重镇 。
小说的主要事件,是 1926 年展开的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作为一部宏
大的历史小说,方方没有将视角完全国定在一两个渺小的主人公身上,而
是描绘了对阵双方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 追随革命的青年学生、北伐军基
层军官、北洋军间部队中的“职业军人” 卷入战争的年轻女性……颇为
复杂的众生相写得并不散乱,即使是着墨不多配角,也能勾勒出颇具特性
的精神气质,这不得不让人叹服方方作为一名“传统作家”的写作功力。
而将小说的格局分为“攻城篇”与“守城篇”两个部分,更凸显了作者对
于历史的看法: 她不赞成非此即彼的简单化分,更不愿用“进步”与否来
判定历史中人物的价值。 相反, 她对正反双方都体现了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而这种不作道德裁判,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也是她这一代
严肃作家约定俗成的共识。
应该说,无论谋篇布局、人物刻画,还是细微处的情节描写, 《武昌
城》都不失为一部相当成功的“重量级作品 ”。而方方叙述中保持的人道
主义立场与女作家中少见的广阔胸怀,则构成了小说令人钦佩的精神魅
力。 但在一片狗痊之下,却也有读者表示过些许的遗慢: 小说通篇读完,
却又有点“不过净”的感觉。这也让很多人奇怪,明明很“刺激”的题材,
为什么读完之后却又觉得“平淡”了呢? 是因为过度客观的描述立场削弱
了情感力量? 是因为对几个青年男女的“倾城之恋”泻染得还不够悲惨?
或者是因为方方那过于考究、文气的语言本身? 似乎是,又似乎都不是。
而考虑到这是一部取材于史实的“历史小说”,则似乎可以发现,小说中
“故事”与“历史”的关系,才是此类小说是否精彩的关键。
历史小说中自然要有历史,而“历史”要素在“小说”中的分量,不
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分配方式。有二月河式的完全遵循历史人物的命运,
只在史书叙述不到之处加以人性化的解释,也有人金庸式的以历史为背景,
以塑造虚构人物为第一任务,更有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