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单个词语型
其标题本身是一个字或词语。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脸”本义“人的脸部”,引申义“表情,情感”(妈妈的脸指妈妈的关爱),比喻义“面貌”(城市的脸)。
形容词与动词标题,写作时根据立意,补出主语或宾语后,按后面的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方法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如“安”“肩膀”“愿景”“杂”“忙”“问”等。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审题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如《肩膀》,这道题既可实写,又可虚写(比如“肩膀”有个虚指义为“依靠”,也可以是“责任”,还可联想到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联想到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肩膀”,喻指“基础”。)
2、偏正短语型
正部是写作的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写作的重点,“生存”限定写作范围,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3、动宾短语型
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战胜诱惑》,“战胜”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要战胜,怎么样战胜),“诱惑”限定战胜的对象只能是“诱惑”而不是别的。
4、主谓短语型
谓语是写作的重点,主语表示谓语论述的对象。如《今年花胜去年红》,“胜”“红”是写作的重点,“花”则可以是实物,也可以取其比喻义。
5、并列短语型
主要是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话题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②主次关系,如《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人文素养与自我发展》。
6、完整句子型
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细节决定成败,谓语“决定”是写作重点(为什么决定,怎么样决定),“细节”“成败”则表示“决定”的范围对象。
特别强调: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伸义或其它特殊意义。深入准确地挖掘这些含义,往往会适使文章立意深远深刻。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题目:雕琢心中的天使
1、从对象的角度思考:我,妈妈,孔子,丛飞,巴金,李白……
2、从办法(方式)的角度思考:用爱,用奉献,用执着;用改造自己,用保持本色;用勇敢,用坚强,用献身……
3、从原因的角度思考:责任感,使命感;人生有追求,个人有理想……
4、从宾语的类属角度思考:人格高尚,才能卓越,形象高大,本色纯真,贡献巨大……
5、从后果(意义)的角度思考:自己幸福,人生精彩,社会美好;天地宽广,人际和谐,社会进步……
【一练】
请以“架一座心灵之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审题立意:
【分析】
思路1:减少冷漠、猜疑,增加理解、交流,形成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人际关系。
思路2:消除歧见、误解,保持健康的心态。
思路3: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起创造的灵感。只要双方敞开心扉,让各自不同的见解或主张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思路4:双方以平等和真诚赢得尊重和信赖。
思路5:以宽容和包容达到心灵的默契。
思路6:要善于倾听和表达。善于倾听,能够提升交流的质量;善于表达,能使陌生人不再疏远,使朋友更加亲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补题之前首先要抓住《这也是一种》这一文题中的两个“题眼”:
1、关键词一:这
“这”,指示代词,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等。
2、关键词二:也
本题写作的内容有很大的自由,关键是如何在行文中巧妙的点题——也。
“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
常见误区警示: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比如,不少同学的题目可能会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这也是一种成功》等,好像大家要面对的似乎不是“美丽”就是“成功”。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比如,《这也是一种人生》这类范围就过大了,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可能会抛开题目,任意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
由此可见,“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就是要求我们从立意新、切入小的角度来考虑审题与立意,来选择妥帖的词语。比如《春天从来》,如果填上的词语是“时代”“社会”“豪言壮志”等,那么就显得空泛,比不上“微笑”“寒冬”“冰雪”等来得具体,容易切入写作。又如09年湖北卷题目为《站在的门口》也是此类试题。
【二练】
题目:跨越颠峰只在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分析】如果填上“一念之间”,显然就必须放在“决定成败一刹那的果敢抉择”这一角度来思考。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热衷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动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写一些陈腐刻板的东西。而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是获取高分的第一因素。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根据提炼中心法提炼观点: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二】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根据抓关键句法提炼观点: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可以立意: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三】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根据抓关键句法提炼观点:
【分析】很多人会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四】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根据由果溯因法提炼观点: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五】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根据由物及人法提炼观点: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
【材料六】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根据分析关系法提炼观点: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七】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根据明确褒贬法提炼观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八】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根据明确褒贬法提炼观点: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可以立意: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九】
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根据多向辐射法提炼观点:
(1)
(2)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十】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根据多向辐射法提炼观点:
(1)横向立意
(2)反向立意
【分析】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十一】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根据舍次求主法提炼观点:
(1)雁群角度立意
(2)雁奴角度立意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9、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十二】
(1)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2)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根据求异同法提炼观点: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十三】
(1)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2)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根据求异同法提炼观点:
【分析】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10、寻互补法
【材料十四】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根据寻互补法提炼观点: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