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
中间业务方面。同时,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影响力逐步扩大,这一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竞争趋势也越来越加的明显,各大商业银行想要快速的发展中间业务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因此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所面对的发展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平均风险水平降低。但是由于一些执行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尚不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仍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加强的管理还很多。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产品创新、从而相应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管理作为指导,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背景、发展趋势、发展环境、自身资源和能力四个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商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促进我国城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措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己经有160多年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而放松了对分业经营的监管,中间业务由此迅猛发展。
在中间业务的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从范围经济角度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盈利性进行实证研究。例如 Lawrence B Pulley、David B、Humphrey (2004)是通过一种新的复合成本函数来对银行的范围经济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复合产品的成本要比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成本低38%; Cebenoyan(2004)则运用Box-Cox函数,对美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按揭贷款、商业贷款业务和房地产贷款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范围不经济。
Lawrence B Pulley 和 David B Humphrey(2000)使用美国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数据,通过建立新的银行成本函数模型,发现传统的银行业务,比如活期定期存款、抵质押贷款、对公商业贷款、房地产建设贷款五项范围不经济,而结算、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代理保险、信托的销售)、咨询、第三方资金监管等中间业务则存在着较明显的范围经济,且中间业务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连年持续上涨。
J.R.Hicks 和 J.Niehans(2001)认为中间业务风险低,成本小,能够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
Fotios Pasiouras (200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信贷风险,表外业务等对希腊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表外业务对银行运行效率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Claudia(2005)以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等五个欧洲国家 1994~2000 年的银行市场为样本,分析了中间业务活动对银行生产率变化影响,发现不考虑中间业务活动会导致银行产出的偏差,考虑中间业务活动则会导致估计的银行生产率水平的增加。
Stiroh和Rumble (2006)认为因为非利息收入的成本增加抵消了业务分散带来的收益,又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不会带来利润的增加。
Lepetit (2008)发现银行的规模大小和非利息收入的类型都是银行盈利能力与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随后对欧洲商业银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局,所面临的父易风险和违约风险也越局。
Robert De Young 和 Tara Rice(2004)在以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为样本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已将中间业务作为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M. Kabir Hassan 和 Ahmad Khasawneh (2010)提出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益具有驱动作用。
Williams,B., & Prather, L. (2010)认为中间业务会增加银行的系统风险,但同时也会实现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还指出不良资产的增加所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应该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
Markus Bmnnermeier、Gang Dong and Darius Palia (2011)通过VaR模型对美国商业银行1990-2010年,发现中间业务的增加会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1990年到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这段期间。
Fariborz Moshirian、Sidharth Sahgal andBohui Zhang (2011)研究发现,中间业务的扩张会增加银行系统风险,并提示在研究两者关系的时候不能忽视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和集中度。
2.国内文献综述
辛光中在2007年所撰写的《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指出: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崔百胜在2008年撰写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多,涵盖面广,实施产品组合开发策略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在范围经济内实现中间业务的优化组合。一是对传统的中间业务产品要巩固和完善,如代理收付款业务、资金结算业务等。二是要不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通过分析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选择发展潜力大,风险小、成本低,能发挥银行优势的中间业务品种,满足客户消费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需求。
林惠英(2010)分析了我国商业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和趋势,并且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供给方(银行)和需求方(客户)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从银行、客户和监管方三个角度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路径选择。
吴娇(2009)按照风险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划分为三类,即不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通过SWOT模型对商业银行三大类中间业务自身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并从波士顿矩阵的视角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
亚明(2009)通过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所面临的外界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威胁,由此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性措施。
欧阳世伟(2009)指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到中间业务的不是很全面,无法满足中间业务创新及风险监管方面的需要
刘婉(2010)、颜晓东(2011)等学者在创新问题上分析了中间业务,并指出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不多且水平不高。
陈胡青(2012)则使用14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建立模型分析业务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将中间业务纳入整体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并量化发展需要;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并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中间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完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方晓雯(2011)认为,从业务种类来看,受传统经营思维模式以及严格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用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从产品创新来看,个性化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合理估计,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营销与管理来看,引导和创造需求的意识不强;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从外部环境来看,法律法规的完善跟不上中间业务创新的步伐,导致中间业务隐含潜在风险,监管层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依然严厉。
王志鹏(2010)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研究各个中间业务种类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问题存在的原因,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改变竞争理念,建立中间业务合作竞争机制,建立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并吸纳高素质人才;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会计制度标准,规范中间业务信息披露制度并在全国银行同业间推广;针对各个中间业务制订具体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
3.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金融行业也开始面临着新的契机和挑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化商业银行中的一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发展至关商业银行的发展本身。但是,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渐渐隐射出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中间业务在西方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成熟度优于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显然会产生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问题,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从西方成功的经验里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良性模式就尤为关键。
3.参考文献
[1]林惠英.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路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4-5.
[2]吴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选择:基于SWOT模型与BCG矩阵视角明.时代金融,2009 年 12 期:38-40.
[3]马续田.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城市金融论坛.1997(1):34-36.
[4]伍亚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8-9.
[5]方晓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现状及今后发展[J].时代金融,2011第6期:56-58
[6] 王志鹏.纳入中间业务的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D]. 合肥:合肥工
业大学,2010
[7] 侯尧文.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D.西北:西北大学,2009
[8] 姜羲.浅析中国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20):125-126.
[9]郭田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研究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0]李志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1]蔡则祥,王艳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