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金融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有关精神,全面总结和推广田东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对我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进行部署和安排。昨天下午,大家参观了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的示范点,很受启发和鼓舞;刚才,坚强同志对我区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布置,讲得很好,我都同意;田东县、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作了发言,介绍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田东模式是必须推广复制也可以推广复制的好模式
农村金融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一个难题,也是关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三农”长久稳定发展包括脱贫攻坚才有坚实保障。农村金融的症结,在于小额、分散、灵活、无抵押的农村非正规金融需求与现行的以抵押担保为主的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对称。相比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更缺服务、更缺资本、更缺信用、更缺支持”。“更缺服务”是指农村金融网点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稀缺、金融人才匮乏,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同等水平甚至是最基本的金融服务。“更缺资本”是指农村产权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农民的资产都固化在住房及土地上,无法资本化;农户个体经营或合作经营由于缺少抵押和担保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农村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比例低,大量农村存款资金被调往城市或者其他地区。“更缺信用”是指分散的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等级低,助农担保体系不完善,无法提供助农增信服务。“更缺支持”是指缺少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完整、系统、可持续的政策引导支持,农村金融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匮乏,造成了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二元结构现象。“四缺”使“三农”金融一直处于“更为弱势”的局面,要破解这种局面,必须得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这就是包括田东在内的广大农村深化金融改革的内因和动力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村金融改革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去年,国务院部署在多地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在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当中,我区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是启动较早、成果较好的一个。早在2008年10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到田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指示“以田东县为试点,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各方认可、叫响全国、并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田东模式”。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田东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要求广西推广好田东经验。
刚才,田东县委、县政府全面地介绍了田东金融改革的经验做法。那么,到底什么是“田东模式”呢?我认为,“田东模式”的基本内涵在于,瞄准农村金融服务“四缺”难题,紧紧扭住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这个基础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作用,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障碍(即农民找谁贷、怎么贷、还得上,金融机构贷给谁、贷得出、收得回的问题)。“田东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6、3、2”,其中“6”是指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信用体系、支付体系、保险体系、抵押担保体系和村级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3”是指建立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等三大补偿机制,以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2”是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经营机制创新等两大支撑体系建设。
比如,针对农村金融“更缺服务”的难题,田东县在全县所有行政村、街、社区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和“三农保险服务点”,发挥其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信用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服务、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既增加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又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让农村从金融服务的盲区变为金融服务的蓝海。针对农村金融“更缺资本”的难题,田东县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换)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成立了全区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了农村沉淀资产的资本化。针对农村金融“更缺信用”的难题,田东县成功研发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通过“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面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成为我区县域信息采集面最广、农户建档最多、内容最齐全的县份。建立了我区首家县域政府主导的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县域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了农民及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放款难、风险防控难三大难题。2011年全国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田东县为全国首个“信用县”。针对农村金融“更缺支持”的难题,田东县一方面加大了农村金融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在乡镇和村屯布放ATM机、POS机及自助服务终端,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解决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不足的问题,成为广西首个实现“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和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份;另一方面,推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采取县级财政出资设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机制、共享信用信息与精准扶贫管理信息等方式,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内生动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商业可持续。
之所以说“田东模式”必须复制推广,是因为田东的实践证明,抓住了金融这个“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2009-2015年,田东农村金融改革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保费补贴、新增贷款奖励、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融发展规划研究等的累计投入65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43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2468万元,田东县财政投入2645万元。有限的财政投入,带来的是整体经济、金融和社会的良性、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末,田东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3.71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73.34%,年均增长11.71%;贷款余额85.59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85.06%,年均增长13.10%;涉农贷款余额64.72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113.53%,年均增长16.38%,涉农贷款年均增速比贷款增速高3.28个百分点,金融支农力度显著加大。此外,农户贷款满足率、覆盖率等指标也得到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初步得到有效缓解。2015年,田东县实现生产总值131.22亿元,比2010年增长66.42%,年均增长10.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78元,比2010年增长55.80%,年均增长9.27%;农民人均纯收入9234元,比2010年增长107.46%,年均增长15.71%,增速比城镇居民高6.4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009年最高时的4.22:1降低到2015年的3.04:1,连续六年下降。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4.63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5.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9.4%下降到2015年的14.5%。
之所以说“田东模式”可复制推广,一是“田东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从供给侧开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信用体系、支付体系、保险体系、抵押担保体系和村级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金融“四缺”难题。二是“田东模式”发力精准。在地方金融话语权较弱的背景下,注重通过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支持,增加农村金融公共产品供给,更好地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三是“田东模式”力所能及。推广“田东模式”,的确需要政府一定的硬件投入。但从田东的经验来看,这种投入是力所能及的。2009年田东启动农村金融改革时,人均财力为3473元,当年县财政投入农村金改资金为人均8.97元,占人均财力的0.26%;到2015年,田东县人均财力达到6311元,县财政投入农村金改资金为人均8.7元,仅占人均财力的0.14%;除必要的财政投入之外,田东县更加注重挖掘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以“三农金融服务室”的建设为例,我区农村有完善的农村基层行政组织资源,目前全区派出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已达3万多名,5000个贫困村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依托和利用的“乡土资源”。 四是“田东模式”如虎添翼。“田东模式”紧密结合了当前扶贫攻坚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作。我区尚有452 万贫困人口,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是未来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号民生工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打造新风貌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田东县发挥“农金村办”的“地缘”“业缘”优势,为贫困户提供“乡土气息”的金融服务;改进贫困户信用评级方式,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按照整村推进方式引导银行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生产,创新“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贫困户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实现资本积累和技术提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目前,先后有20多个省(市)来广西学习田东经验,世界银行、以色列、柬埔寨、坦桑尼亚、马里等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也曾先后到田东考察。很多省份在推广“田东模式”上的力度比我们还要大,做得比我区还要好。这表明,田东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也是必须推广的模式,我们一定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快推广“田东模式”,将农村普惠金融政策落到实处。
二、客观看待推广“田东模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在全区推广“田东模式”,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近年来,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会议包括现场会进行动员部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仍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可以说,“田东模式”推广不开,是我区的一大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农村金融改革涉及面广、“条、块”之间未能形成合力。以“田东模式”为例,涉及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支付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政策制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一方面没做好,其它方面就难以推进。因此,很多地方就有畏难心理、等待思想,上面推一推就动一动,上面不推就不动。加上地方政府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县一级几乎没有地方金融组织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推动金融工作缺乏“抓手”,“条、块”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田东模式”难以有效推广。二是地方财力有限。“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三农”金融产品具有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信用体系、担保体系、支付体系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但我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市县财力有限,推动以上相关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从来就不缺乏需求,缺的是从供给侧提供适宜“三农”有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我区服务“三农”的金融市场主体总体偏少,普遍未形成比较充分的竞争格局,特别是我区虽然已于2010年提前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但至今仍未实现机构全覆盖,能满足农户实际需要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仍然较少,贫困人群金融服务的获得性仍然较低。
以上困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有了困难我们就无所作为。千困难万困难,思想上的问题最困难。再困难的事情,只要认识到位,只要行动起来,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宁夏的经济并不比我区好,但“农金村办”推广得比我区要好,安徽经济比我区也好不了多少,但安徽农村金融服务室(站)2015年底已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这些都说明,问题的根子还在我们的思想上。实际上,田东县本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金融改革的资金仅378万元,人均投入每年仅8.8元。
近日,彭清华书记在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