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物游戏》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一课
设计者 司岩梅
一、教材分析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物”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流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几个几个的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学得好的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形象直观性。要想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理解平均分就是一样多,同样多。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结和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各方面,多个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单元的学习。
2.引导学生从“小猴分桃子”的情景入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勇争第一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
正确理解平均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利用图片(或小棒)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用语,不能用固定的语言表达,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来代替。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自制的PPT课件(包含自制图片、文本、动画及下载的图片)
2.上课所需的多媒体环境(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仪、计算机)
3.实物:若干糖果;若干圆片(或小棒)。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置场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猴妈妈从水果店买了8个桃子让他的两个猴宝宝吃。猴哥哥吃了5个桃子,高兴的舔着嘴唇。猴弟弟吃了3个,它可不高兴了。同学们,它们吃到的桃子的个数是不是同样多?
所以猴弟弟觉得特别的不公平可不高兴了。那么,怎样分这8个桃子才公平呢?
1. 齐声回答:不是。
2. 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是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
用幻灯片和故事引入,较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二、问题探究
一、展示课件
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展示了学生各种不同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移多补少分……,便于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法是多样的,但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结果的统一化。既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好多办法。在汇报自己的分法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展示课件
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什么会都很高兴呢?
教师巡回指导。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
体会平均分与随意分的区别,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在这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平均分的分法,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
三、展示课件
3只小兔和12根胡萝卜,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来分胡萝卜。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根胡萝卜分给这3只小兔,怎样分,每只小兔得到的胡萝卜是同样多的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样多,再合作动手去分胡萝卜。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