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它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B )
A.客观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3.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是( A )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4.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C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5.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C )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6.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
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 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D )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性曲线关系
8.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A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9.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A )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10.多伊奇认为,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影响的目标奖励结构是( C )
A.竞争目标结构 B.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C.合作目标结构 D.友谊目标结构
1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12.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D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13.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 B )
A.需要、动机、世界观 B.理想、信念、世界观
C.兴趣、动机、世界观 D.兴趣、爱好、理想
14.“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B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1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 C )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 D )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17.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是( A )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尔 D.巴甫洛夫
18.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的我国心理学家是( B )
A.肖锋 B.章志光 C.邵瑞珍 D.李伯黍
19.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 B )
A.知识传授者 B.学生楷模 C.学生家长代理人 D.严格管理者
20.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D )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个体的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ABCD )
A.连续性与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E.关键性
2.概念的结构包括( ABDE )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应用 D.概念特征 E.概念实例
3.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 ABCDE )
A.元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E.复习策略
4.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下面几个环节来完成( ABCD)
A.审题 B.联想 C.知识理解 D.课题类化 E.背诵记忆
5.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BCDE)
A.群体成员的人数 B.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C.对活动的满意感
D.群体领导方式 E.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名词解释
1.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4.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四、简答题
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
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论述题
1.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4)有助于更2、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
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争论: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要求:①论述要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②论述要理论联系实际;③每题字数不
答案要点:(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