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并且熟悉悼词的结构特点。
发现演讲词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并且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多角度思考问题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评价和接纳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合作探究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的深遼思想,概括马克思的功德。
难点:
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99周年,卡尔·马克思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长眠了。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样一位伟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工作,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19世纪60年代,恩格斯积极参加了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独自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同时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义《资本论》第二、三卷。1889年恩格斯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题目解说
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明确:
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用“停止思想”,既突出了其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其“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一种讳饰的手法。“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又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蕴含着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以及对马克思的深切怀念之情。
2、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第二段是主体部分的总纲,第一句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带来的损失,也揭示了他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句中“空白”与“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马克思逝世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另外,第二段也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了下文。
3、在这一段中,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什么?
明确:
揭示并突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意义:在发现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上,马克思与达尔文是相似的。如果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那么马克思的这一发现也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4、第七段中使用两个“参加”和两个“意识”,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表明了什么?
明确:
两个“参加”表明了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的内容,两个“意识到”强调了革命实践的成果。“第一次”表明了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与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八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和诅咒马克思,从反面有力地衬托出马克思对革命的贡献;无产阶级革命战友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从正面鲜明地突出马克思的崇高和伟大。
6、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明确:
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七、中心思想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深沉的哀悼之情。
八、写作特点
(1)议论、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介绍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贡献,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而抒情则贯串在整篇文章之中。如第8段先叙述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嫉恨和诬蔑,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上,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上,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2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段、第6段);就段与段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文本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3)精心选用词句,感情色彩浓厚。
①形象化的词语。如第1段中,作者用形象化的描述,点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句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恩格斯的沉痛心情,还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九、补充资料
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演讲辞必须具有:
(1)明确的针对性。写稿前必须了解会议的性质、目的,了解听众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以及关心和想解决的问题。
(2)鲜明的观点。写讲演稿和写议论文一样,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
(3)具体丰富的内容。
(4)层次清楚,语言准确、生动。
十、总结全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全文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明了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予了马克思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悼念之情。
布置作业
演讲词是靠语言来打动人的,由于面对的听众、目的以及场合不同,两篇演讲词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请比较分析。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华文明若要绵延相续,不绝如缕,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②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疏忽,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误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③这个贩毒组织近来购置了一批火力极强的武器,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如虎添翼,我边防检查站的缉毒官兵倍感压力。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运动健身受到热捧。教练提醒,健身塑形需要长期坚持,一但放弃,会导致髀肉复生,很快反弹。
⑤清晨,重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