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
构建多主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Constructs the multi- main bodies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mechanism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 农林经济
东 北 XX 大 学
中国·哈尔滨
xxxx年xx月摘 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供由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的,具有“非排它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综合整治,防灾减灾、气象、公共科技资源与服务、病虫害防治,行政、法律和社区服务等。
XX基本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的变化带来了农村公共分配秩序和分配关系的变革,并进而要求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由于家庭经营的制度变迁发生在我国社会产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准备和制度设计,也不是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这就决定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发展变迁的长期性:家庭经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未能给诸如XX基础设施、XX技术推广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现行“乡政村治”模式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只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机制的继承。
关键词:公共产品 机制 多主体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is refers for expends by the scope different countryside inhabitant, enjoys, has and the public welfare each kind of matter or the service product, involves the countryside public facility,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public good, the public service and so on each domain. Includes specifically: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birth control, give special care to the relief, the social security, the social order,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 on culture, health, sports, the water supply, the power supply, the path and so on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 environment synthesis renovates, takes measures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disaster reduction, the meteorology, the public technical resources and the service, plant disease prevents and controls, administration, law and community service and so on.
The agriculture basic management unit and accounting unit's change has brought the countryside public assignment order and the assignment rel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then the request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to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mechanism. However, because family management system vicissitude occurs in our country society has the significant transition historical period, also lacks the system the theory preparation and the system design, also organized, has the plan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top downward, this had decided system itself is imperfect and the development vicissitude long-term characteristic: Family management from bottow to top causing system vicissitude can give such as the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s well as the countryside public utility by no means and so on th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provides the effective system arrangement, present "the township politics village governed" under the pattern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mechanism still was only people's commune time supplies mechanism inheriting.
Key words: Public product, Mechanism, Multi agent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1 前言…………………………………………………………………………………………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
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2
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2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3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4
3.1 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4
3.2 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膨胀…………………………………………………………5
3.3 供给渠道单一…………………………………………………………………………5
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4.1 以制度外财政为主的公共资源筹集制度……………………………………………5
4.2 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6
5 多主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建……………………………………………………6
5.1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民主决策机制……………………………………………6
5.2 农村公共产品可实行多主体筹资……………………………………………………7
参考文献………………………………………………………………………………………8
致谢……………………………………………………………………………………………9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农村公共产品不仅总量短缺、总体质量不高,而且供求结构不合理,新兴、现代公共产品发展慢,尤其是城市型现代生活设施,如供气、供热、供水设施等发展几乎尚未起步。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突出表现为公共产品上的差距。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从运行特征上看,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没有突破人民公社时期指令性强制供给的弊端,相对于农民需求的变化,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积极进行创新机制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公共财政学的有关理论,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思路。
意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较低;农村科技教育经费短缺,XX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范围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除少量的民政救济外,大部分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质恶化,生活饮用水水质普遍降低,生活垃圾几乎无处理措施等等。要解决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需要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机制、融资机制、公共决策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比例;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制度;坚持城乡供给的统筹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并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
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缩小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税收可以调节社会分配,它是再分配环节中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手段。但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税收征管力度不够,税收体系仍不够完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工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目前已占到全部个人所得税的60%以上;而高收入阶层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却不足40%。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体系刻不容缓。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有研究表明,从游离子公共收支制度范畴之外一点看,家庭承包制实施之后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制度实质是公社时期制度的延续(叶兴庆,1997)而所谓的“家庭承包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这一观众点所指的,主要就是这种制度外筹资制度。因此,基于这一认识,有研究者指出,并不是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原有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再适用了(林万龙2000)。E.C.萨瓦斯的研究表明,没有任何逻辑理由可以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而摆脱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资金不足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积极实行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建立起公私机构之间的竟争(萨瓦斯2002)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供由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的,具有“非排它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综合整治,防灾减灾、气象、公共科技资源与服务、病虫害防治,行政、法律和社区服务等。
XX基本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的变化带来了农村公共分配秩序和分配关系的变革,并进而要求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由于家庭经营的制度变迁发生在我国社会产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准备和制度设计,也不是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这就决定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发展变迁的长期性:家庭经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未能给诸如XX基础设施、XX技术推广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现行“乡政村治”模式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只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机制的继承。本研究结合公共财政学的有关理论,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思路。
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农村公共财政、公共交通、通信网络、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基础教育、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从理论上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却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这种极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农村的“边缘化”。目前我国的客观现实是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大大低于城市,这不仅使我国“三农”问题更加尖锐,也带来诸多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设计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息息相关,改善XX生产条件所需投入大,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改变农村公共产品的现状,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不符。在中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设中,如何配合我国现阶段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缓解,重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值得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两套政策,城市公共产品基本是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产品有相当大的比重则由农民自筹资金或通过“投劳”解决。虽然国家财政每年都要通过“支持XX支出”科目向XX投入较多资金,但大都为政府涉农部门的经费,最终落实到XX和农民头上的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费、抗旱费等等是少之又少。其实,以“支持”二字来界定XX支出,本身就是“二元经济”制度安排的产物。在这种安排下,工业属全民所有,财政对其支出属于“投资”;XX属集体所有,财政对其支出属于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资金支持关系,用“支持”二字似乎还有点“道理”。然而,若财政的城市公共产品支出属于“投资”;而农村公共产品支出属于“支持”,就匪夷所思了。实际上这至少是对同样具有中国公民身份的农民的歧视,甚至是把农民排斥在“国民”范畴之外。令人遗憾的是在“支持”思想的指导下,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农民自己承担,虽然这种供给机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制表现形式,但基本格局、实质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本质的区别。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
2.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和分类
农村公共产品系指农村发展所需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与服务。根据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程度,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行政管理,民兵训练,司法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重大疫病防治,广播,基础教育以及抚恤等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病虫害防治,乡村道路建设,小型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供水供电,通讯以及XX技术推广等属于公共程度各异的准公共产品;还有一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属私人产品,但因为或为人生存所必需或个人没有能力提供,从而视作公共产品来供给,如社会救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农村公共产品根据其消费受益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与社区性的。
公共产品一般按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效率原则相结合来供给。受益原则就是“谁受益谁供给”。根据这一原则,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或公共部门供给,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公共部门和私人相结合来供给,全国性、地区性与社区性公共产品分别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区来供给。能力原则就是“谁有能力谁供给”。根据这一原则,当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来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时,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有责任提供或协助提供。效率原则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要体现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根据这一原则,当城乡差别很大时,政府应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投入,因为同样的资源投向城市其边际效用递减,不如投向农村的边际效用高。
2.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国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选择了工业化、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凭借其对农产品买方市场和XX生产资料卖方市场的双重垄断,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XX创造价值向工业部门的转移,XX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在“多取少予、XX哺育工业”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内供给明显不足,而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即农民在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下投工、投劳,人民公社(集体)给予农民评工记分。表面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主要是由人民公社提供的,事实上,在“工分制”下,制度外公共产品的物质成本由公积金和公益金支付,人力成本以“工分”支付。在劳动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总工分数,意味着工分价值的减少,其实质主要是由农民自己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农民的负担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税收;二是向集体组织交纳的各种统筹提留以及土地承包费等,包括村提留的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农村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等等;三是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教育集资、乡村范围内的生产和公益事业集资以及各种摊派、罚款和收费;四是按国家法规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的义务工和积累工。从农民负担构成可以看出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与人民公社时期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依旧是农民,所不同的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被“集体”“包装”了起来,并被工分形式所掩盖,农民不知道自己的负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负担其实落在了家庭和个人头上,且大部分货币化了,农民清楚自己的负担。其实,农民成为农村税费负担主体后,由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不到位,构成了农民税外负担日益加重的主要因素。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从开始在安徽省试点,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全面铺开,已历时三年。从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来看:调整XX税的计税依据和XX税附加;取消屠宰税及各种统筹、提留和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通过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基层财政缺口;村内兴办各种其它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等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以“耕地”为征税及负担对象的XX税制,取缔以“人头”为税费负担对象的各种制度,以规范政府行为,堵住基层政府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口子”,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公益事业决策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并未更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以政府为提供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涉及XX生产和农民生存环境方面的公共产品提供,依然是以农民“自给自足”为主,农民并未从实质上摆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责任。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3.1 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影响了XX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以后,中央财政的事权向地方财政转移,大量过去由中央政府包下来的事情现在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但是,由于基层政府制度内财政资金不足,而制度外资金的投放又缺乏有效的激励(相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来说,投资于生产性产品并不能较快地给地方领导带来更大的“政绩”),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国家投资的减少并没有为基层政府投资所弥补。事实上,改革后农村基层政府动员XX劳动力的能力较以前已大为降低,加之财力弱,投资激励小,XX基本建设的投资更为不足。现行机制下,不仅新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且原有的供给水平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水利设施淤塞,农田道路失修,导致XX抗灾能力薄弱,影响了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