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利用本课的教案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围绕教案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案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制作教案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案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案,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初始使西域图》《张骞出示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忠于国家、牢记使命的优秀品质。 ()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
【教案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地位。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张骞出使西域的图片和名胜古迹”也可从网上下载,制成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收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资料。
【教案方法】
主要采用表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联系对比法、归纳法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采用情境体验教案模式,在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采用质疑法、体验式等教案方法,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载体,实现生生的融洽合作,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课时
【教案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