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园林就是以绿植为基本要素:具有艺术化的特点,使城市环境达到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是空气清爽,环境优美,生态友好,人居和谐。城市园林由于贴近居民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园林建设材料(如植物、山石等)具有地域特色,更有利于营造民族化、地域化的氛围。
园林绿化景观不仅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对局部小气候的改善作用极大。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遮阴,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通过滞尘和释放氧气,使空气变得清新怡人;降低噪音和监测有害气体,有些植物对有害气体敏感,是空气污染的天然检测器;有些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净化城市水资源;植物的绿色还可以消除视觉疲劳。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载体,构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为城区居民提供了适宜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林绿化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低价中标弊端大
政府采购园林绿化和景观工程往往是低价中标,这会导致承包商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再加上工期紧、发包方在工程前期缺乏监管或监管流于形式,既增加了工程后期管护的成本,也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果。调查发现,部分园林苗木根部的套袋、营养钵、栽植桶等未解除就被直接栽植,或苗木的根径处、主干上箍着铁丝、系着绳子等。
2.重栽植、轻养护
农谚道三分种植,七分养护,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却恰恰相反七分种植,三分养护。由于工程量大、施工频繁,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苗木生长不良,达不到预期效果。
3.景观设计脱离实际
景观设计只考虑眼前景观,不顾植物成活和正常生长;引进苗木不符合当地的立地条件,只按照设计施工,未全面兼顾后期的养护难度和成本;树种选择盲目追求新、奇、特,不做小范围引进试验就大面积栽植,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大量反季节、生境差异大甚至逆境栽植苗木等做法,不仅提高了苗木费用,也增加了补植费用及养护费用。
4.重地上、轻地下
园林植物成活的关键是养护好苗木根系,正所谓根粗苗壮长势旺。城市园林植物的栽植地往往有大量的建筑垃圾,表土下土壤条件复杂,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层薄、土壤肥力差、营养缺乏等问题。不对土壤进行任何处理,就地挖坑,直接栽种,或树大坑小冠大根小等重地上、轻地下的做法,会导致栽植的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达不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5.苗木调运、栽植随意性大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存在不按季节栽植,排斥乡土树种,未充分考虑外调苗木的风险,引进苗木存在随意性、不遵循科学规律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城市园林养护经验得出,适宜的栽植季节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适宜的根系生长地温、较高的空气湿度、适宜的气温和风速。所以,早春树木解冻后开始落叶至晚秋封冻前1~2周,或蒸发量相对小且降雨频繁的春夏之交为最佳栽植时间。错过最佳栽植时间,即使采用大土球苗木,重度修枝甚至截干,输营养液、树冠喷水或喷洒抗蒸腾剂,以及加遮阴网等措施,仍难以保证较高的苗木成活率。
6.园林规划设计缺乏延续性
园林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延续性,出现频繁规划多变蓝图的现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人为随意更改,忽略专业合理的建议。
7.养护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园林养护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偏低,养护工作被动。养护人员往往都是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4050人员,养护工作多听从领导指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养护工作滞后。此外,养护人员对引进的外地品种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不熟悉,出现病虫害后往往手忙脚乱。
二、建议
1.景观设计实用化
景观的设计应以实用为前提,有长远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前应征求多方意见,科学论证,一旦确定,避免频繁调整。设计时,遵循功能适度、经济适度、装饰适度、以人为本的原则。
2.采购合理化
城区绿化空间大,管护持续性强,因而,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后期也须投入一定的管护费用。如果在采购中低价中标,压缩了承包商的利润空间,就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因而,在采购前期,应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询价,确定标底后,暗标暗投,在满足标书要求的前提下,以标底为准绳,剔除低于成本价的标书,选择不低于自身成本的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