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辨析题(成人高考政治)

164阅读 | 7收藏 | 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辨析题(成人高考政治)第1页
辨析题(成人高考政治)第2页
辨析题(成人高考政治)第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鹊桥一渡 上传于:2024-05-25
一、辨析题 1、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错误。(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形态的关系。(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显然,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立的。 答:错误。(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的。当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使旧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左右,占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成为国营资本。这些企业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2)对民族资本,国家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而没有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也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家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3、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 答: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关系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区别在于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个别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特殊性和个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个性的总和。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它并不包括所有个别。 4、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答: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解放思想虽然包含打破思想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意思,但并不是不分好不好、正确不正确地破除一切思想、盲目地闯、盲目地试。我们所要求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科学的解放思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三个方面内容的统一。首先,解放思想要以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解放思想要打破的对象是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最后,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解放状态下进行的。 5、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答:错误。多数人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须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诺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但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 6、“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属于上层建筑。民主是手段,民主也是目的。(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断,指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性。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建设社会主义主民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包括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民主政治建设是它应有的内容,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片面的。(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正确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答: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8、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答: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9、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答:错误。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生产荒谬的判断。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1)错误。(2)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种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在当代中国,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1、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答:错误。(1)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2)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部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例如黑格尔,他主张“绝对观念”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是第二性的,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是认为,尽管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但是从能够认识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是思维内容的。就是说,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是主张可知论的。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正确。(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13、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答:错误。(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答:错误。(1)党的性质主要是由它的理论和纲领决定的。(2)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3)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15、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1)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16、必须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 答:错误。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因主要有:(1)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2)它是由中国国情和党本身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长期处在农村环境之中,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万分比重较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3)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深刻地反映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容易“左”右摇摆,走极端,在组织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在作风上常常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要克服这些错误,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袭。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以保证党的建设和党事业顺利发展。 17、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答:正确。(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18、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答:正确。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的一个创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政权;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1)从阶级结构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2)从正党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3)从政权组织形式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从概念的表达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提出,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9、人的自觉活动意味着可以不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答:错误。这种观点否认了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统一关系。 (1)人的自觉活动并不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相反,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的,达到预定的效果。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人的活动制约性主要表现在:A、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人的思想、动机、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C、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人只有通过自觉改造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B、人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运用和驾驭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必然中获得自由;C、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现,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4)由上可见,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是:承认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自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自觉活动又是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答:错误。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的主要战略基地。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的广大、帝国主义之间及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1、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答:正确。(1)矛盾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两个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3)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见同一或只见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2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答:错误。(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这种文化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的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3、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答:错误。(1)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从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观点。 24、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答:正确。(1)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的事业。(2)教育是现化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3)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4)发展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2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错误。(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期。(2)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上述矛盾已经解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 2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正确。(1)坚持三者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答:(1)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处于机械平衡状态,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肯定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只有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使其完成量的积累,实现由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质的飞跃。②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从而人们才可能对其进行研究和认识,加以区别和利用。③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要真正理解绝对运动,就必须承认相对静止。 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1)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完整表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3)二者互相联系和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简述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是:(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和物质运动形式,其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尺度。(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 5、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聪明的关系? 答: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加强统一战线,就必须: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两个联盟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和革命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6、简述《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思想。 答:《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完成的一篇著名文章。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应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定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7、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孤立存在的。(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从来就如此的,至多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发展。(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研究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而上学由于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必然“以偏赅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4)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性,所以必然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错误泥坑。总之,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8、简析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段、民族资产阶段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第二,新民主主义的政体,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三,新民主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一定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9、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20年来,我国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提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1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产生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实践不断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和认识工具,推动人们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不断提高人们认识的能力,从而推动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联结主体认识和客体实际的纽带,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和特点,判断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只有实践标准,再无第二个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全在于指导实践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再好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特征。 答:(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一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即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它的特征主要是:第一,统一性,即我国的市场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市场,商品交换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进行;但是,统一市场的形成并不排斥发展区域市场,并且区域市场的发达和开放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第二,开放性,即市场不仅对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达到更有效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第三,竞争性,即市场应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要限制和防止垄断的产生,理顺价格体系,保护公平竞争。第四,有序性,即市场体系运行的规范化、秩序化,它既包括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的完善化,也包括市场交易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2、简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内容。 答: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其主要内容是:(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为民谋利益。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原理。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并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任何哲学的产生都离不开创立它的哲学家个人的劳动,但根本上说它依赖于时代的各种条件。(2)任何哲学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但并非任何哲学老师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所谓真正的哲学,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而不是看它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1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简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6、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 答: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因为:(1)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正常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活动中,需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也就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更好地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2)它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党本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旧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要万分、封建主义影响办学的国家,农民、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长期处在农村环境之中,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万分重较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即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3)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才能保证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领导的事业顺利发展。 17、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是它的重要特征。(1)市场体系的性是指我国的市场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市场,商品交换必须在全国的范围内按统一规则进行。(2)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仅要对内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把国内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达到更有效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应具有公开性、少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特点。(3)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市场应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必须限制和防止垄断的产生,理顺价格体系,保护公平竞争。(4)市场竞争的有序性是指市场体系运行的规范化、秩序化。它包括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的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市场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18、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导——毛泽东思想,并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阐述以及党的十二大的补充,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这些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系统而又完备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完整性的鲜明特点。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主张主观标准而否认客观标准。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而也不能正确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真理标准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不跟客观世界相联系,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不能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所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从而检验出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不仅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而且它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把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即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20、简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阐述的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答: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有如下方面:(1)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存在着既相互适应又能相互矛盾的情况,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调节和完善加以解决。正是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其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普遍的。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必须不同。一般说来,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