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根源
内容摘要:刘巧珍是路遥笔下传统美的化身,她美丽、质朴、单纯。但由于种种原因,巧珍的爱情却最终以悲剧而告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围环境外,还有她自身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刘巧珍;爱情悲剧;根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也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其悲剧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加林思想转变对爱情的扭曲
高加林,一个为理想而奋斗不停的人。在高家村教书,几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充分发挥了自我才智。即使民办教师被撤,回到农村,他还是勇敢面对人生,用血汗磨练自己的素质,表示“我开始就想把人生最苦的尝个遍,以后就什么也不怕了。”②此外还大胆净化水井,公然反抗父母之命、与巧珍自由恋爱,所有这些行为都映现出他不为厄运折服的强者风范,其实这一些行动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高加林与环境却是格格不入的,不能使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我发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城工作了。他利用叔父的权势进入城市当了通讯干事。他被有权势的人利用权势挤掉了民办教师,很为之痛苦,然而却情不自禁地利用权力,一不正当的手段进入城市,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事业和生活。实质上是他对恶略的现实环境的妥协,这是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暂时缓解。他既以不正当的手段进了城,就必然性的违背良心而抛弃了巧珍。因为在他看来,他不仅希望女子外貌美丽,而且要有文化、才华、职业,前途对自己有所帮助。在高加林进入城市后,黄亚萍走入了他的生活,他不由的心里乱想:说心里话,他很愿意和亚萍交谈,他们性格中共同的东西很多。“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之间的理解能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这些念头很快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会出现在他面前,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对巧珍的爱情似乎更加强烈了。
这里表面上看是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情似乎更加强烈了,实际上是接受了新文化的高加林在面对接受了新思想的黄亚萍在内心里的一种自我构建,也同时是两种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响合。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情背叛从这里萌芽了,直到后来,他对黄亚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不由得又交替想起了黄亚萍和巧珍,他在亚萍和巧珍之间,权衡利弊了一切,在内心掀起了极大的矛盾。一面他欣赏亚萍的职业才智,一面又在心底留恋着巧珍的顺从、温柔,这种困惑从本质看是志同道合的理在爱情理想与大男子主义的传统家庭观念的冲突。如果仅仅为了爱情他内心的天平无疑是倾向与巧珍,代价却是放弃了亚萍可能为他提供的到大城市施展才华的机会。他选择了事业,最后只好决然的抛弃巧珍。
但好景不长。克南母亲,从城市文化的优越性出发,从传统“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出发,认为亚萍和克南的爱情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是高加林破坏了儿子美好的爱情,她依然决然的以一个国家干部身份、以维护党的纪律为名,实现了因公报私的个人目的。使高加林从天堂落到人间的现实世界,同时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排斥和保卫,也是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威胁。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成因之一。
二、文化差异对爱情的威胁
刘巧珍,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纯真、谦让、温柔、朴实……“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爱高加林爱得那么深沉。这种爱,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中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特征的新的生活的追求。巧珍是勇敢的,她同样渴望着现代文明,对自己挚爱的人敢于义无返顾地追求。世俗的偏见根本动摇不了她的决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有着高加林所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勇气:那是在辛勤劳动中铸造的一种可贵的勇气。它比小知识分子的虚荣自卑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她勇敢地背叛了传统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即使自己是村里所谓“财神爷”的女儿,也不嫌弃高加林的家徒四壁、生活贫寒。满怀倾慕的是高加林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她默默地爱了高加林好多年,在加林到县城上学和在村里当老师的时候,她没有勇气向“有文化”的加林哥表达情感,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高加林。这就是她思想意识中的自卑情结。所谓自卑情结就是指个体的一种软弱、无能、低劣或自感不如别人的复合心态。这种卑情结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更是她人生失意的真实写照。因此,做为姑娘的刘巧珍应克服自卑情结的限制和制约。
巧珍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能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就是一个明证。她的父亲是村里有钱的“二能人”,巧珍本身又有着“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和可爱美丽的脸庞,而她的品行也是为全村老少所称道的。就凭巧珍的条件,她找个干部、工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人都“不合她的心”。她所要的,是一份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有意义的情感。她的心里,部分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己爱情的观念已经觉醒,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她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新的光辉在闪耀。比如她坚决地站在高加林一边在村里闹“卫生革命”,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进城买漂白粉时引起的热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村里立刻为这事轰动起来。没出山的婆姨女子、老人娃娃,都纷纷出来看他们。对面山坡和川道里锄地的庄稼人,也把家具撇下,来到地畔上,看村里这两个‘洋人’”③。可是巧珍不畏惧这一切,她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致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罗!”④但是,旧文化旧道德又限制了巧珍精神世界的发展,她没有根本看清她自己和她所处的环境,她只是在懵懂地崇拜着加林哥,爱着加林哥。
在巧珍的爱情失败后,她决计嫁给邻村的马栓时,提出按照旧时风俗出嫁。有人评论说这是作者以喜庆衬悲痛的表达手法,含蓄地表明了巧珍想通过婚姻向外突围的失败,隐喻性地表明传统的乡村、家园重新以其博大的胸怀宽厚地接收了曾欲弃它而去的女儿;还有人说这是说明“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才是巧珍永远挣脱不了的,而她只有走这一条熟悉的路才是她回归土地、回归平常生活的最好的选择。
可我认为,巧珍选择用古老的风俗出嫁是她对束缚着她思想的、势力强大的封建传统的一种主动妥协。正如石评梅先生所写“意志薄弱的女子,禁不住这磨炼挫折,受不料这风霜饥寒,慢慢就由奋斗彷徨途中,而回到养尊处优的家庭中去了”⑤。这就说明巧珍只是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自己也投入到变革洪流中的地步,毕竟她不识字,缺少“文化”这个导师对她的正确指引,她找不到方向,她是盲目和软弱的。而巧珍在高加林这里付出的失败,也使得她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也许爱情的火焰在她的心里已经彻底熄灭、永不再燃了。这时,她头脑里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思想便主宰了她----她认命了!她不再争取、不再追求,只要马栓不嫌她的“名誉不好”,她就愿意嫁给他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
千百年来农村妇女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巧珍对爱情的绝望是震撼人心的,像这样只有“丈夫”,没有“爱人”,才是刘巧珍命运里最大的悲剧,也是她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
自卑情结造成了巧珍爱情悲剧
刘巧珍是新型女性,同时也是传统妇女的代表。
巧珍自身被旧的观念所束缚着,她在爱情失败之前也用她微薄的力量自觉不自觉地抗争过,在这方面,她和高加林是“同道中人”;但是她缺少文化知识,缺少给予她指引的思想武器,她只是试探地努力后便没有了力量。爱情失败了,巧珍的心又跌回到原先的起点上,于是她只好选择那条几千年来农村妇女走过的无耐而辛酸的老路去继续她的“人生”道路。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黄亚萍----那个取代巧珍成为高加林女朋友的城市女孩。她确实算得上是位现代青年。她是“从爱情角度看爱人”,而不是要在男性那里寻求归属和保护;她鄙视门第观念,注重恋人的自身才华,寻求精神和理想的契合,敢于冲破周围社会的种种偏见,不顾一切地去爱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人”。她的身上的某些勇气和特质是巧珍这样的女孩子所缺乏的,当然了,她们文化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差异足以造成她们的大不同。
再次,巧珍对待爱情是盲从的,她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对待高加林更有一种痴迷的崇拜。“上河里(那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⑥古老而凄美的信天游唱出了青年男女对真爱的向往,也催生了他们内心爱情的种子。当巧珍选定她的“毛眼眼”观望的对象----高加林的时候,就在痴迷的想象和追求中把他理想化、圣化了。她曾经热烈渴盼的另外一种生活应该就是加林哥能够带给她的吧。加林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