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

163阅读 | 7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1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2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3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4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5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6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7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8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9页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doc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情非得已 上传于:2024-06-17
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院系名称: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 年 月 日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摘要 :  《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 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Abstract: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 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 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峭之时,为换了单服的邢岫岩悄悄地赎出冬衣,体谅针黹活做到深夜的湘云,对穷酸猥琐的赵姨娘母子也一视同仁。不学无术的哥哥打架滋事,受到母亲娇惯纵容,是她在长辈面前一番温柔劝谏化解了矛盾。协理大观园,又是懂得“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宝钗提出了独创性的改革措,即便是铁腕凤姐比她也要逊色几分。“静慎安详,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然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雪芹将宝钗的妄图青云之志、功名利禄之心、冷漠鄙俗都蕴藏在其中庸的外表之下,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她的主要的性格。我在讨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时,主要从她的性格入手,这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的原因,同时,也不会忽略了造成她的这种性格的客观的外在的因素,以便能更全面的认识造成她的悲剧的相关因素。 在第五回开始,在我们还对宝钗一无所知的时候,作者就通过贾府人的眼光对宝钗的品行进行了总体的概括:“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1]这是对她的品行方面的总括,我们从后面还知道宝钗和黛玉的才华不分上下,有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就有在咏海棠时以“含蓄浑厚”而胜的蘅芜君,并且她们在生活情趣上也是都不缺少小儿女的乐趣的,有“杨妃戏彩蝶”,便有“飞燕泣残红”,而宝钗又最是会做人的,连赵姨娘也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看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1](第六十七回)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完美者的形象,做女儿时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做妻子时她便又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宝钗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也做到了,可是她的结局最终却还是逃不过悲剧一场。 (一)“随分从时”的薛宝钗 随分从时的性格既让她易得人心,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对于宝钗来说,随分从时既是识时务,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安分守己。为什么说是表面上的安分守己呢?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我们在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时,可能会觉的宝钗真的是一直在躲着宝玉,可是,当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曹雪芹却又来让我们怀疑了,第二十六回,晴雯抱怨宝钗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第三十六回,“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她只是心里想着要远着宝玉,而在行动上却并没有如此,不仅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有反常的情况出现,例如这样的一幅香艳的画面,别说是深通人情事故的宝钗了,就连黛玉和湘云都觉得可笑,那宝钗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有此行为的呢?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的说宝钗不安分守己,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宝钗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分守己。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妇女都要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而“随分从时”正是宣扬“三从四德”的正统封建礼教对妇女言行的具体要求。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是符合当时的正统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的。贾府求婚,薛姨妈问宝钗“愿意不愿意”,书中这样写宝钗的反应与回答: 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1](第九十五回) 她的这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正统礼教是已经渗透到她的骨子里去了,她并不是不知道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她大概也知道要宝玉忘掉黛玉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她的母亲或许不知,但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她却仅凭母亲做主,真的“竟像不与自己相干的”,及至她母亲告诉她:“我已经应承了”时,她却“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她是不愿意,或者是感到委屈?很有可能是二者都有。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只知道遵母命和兄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的付于他人,这一点可以看出宝钗确实又是随分从时的,她并没有越过女儿的本分,即使是关系到她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也是这样,她是完全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女子“三从”的要求的。而二人新婚之后,宝钗便发现宝玉不正常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她的“随分从时”真是到骨子里去了,以前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现在是事关自己的终生幸福也不开口了。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随分从时”是自觉的: 首先,薛宝钗在思想意识上是合乎时宜的,她的言谈举止都具有很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比如她总是在劝说别人的话“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等等的“女儿经”; 劝戒史湘云、林黛玉恪守封建妇道,如林黛玉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她教训道: “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识得了字,既又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1](第四十二回) 比如她一次又一次的对宝玉立身扬名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劝说,甚至不顾她的淑女身份,由此可见,宝钗的确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提出的”。与宝钗相比,黛玉就真的大大地不合时宜了。她从来没有劝过宝玉立身扬名,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但是她读起《西厢记》来却爱不释手,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她的居室里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案上设着笔砚,竟使刘姥姥认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黛玉的头脑中从来就没有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这不仅是二人的不同,而是两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是两种人的思想的不同。 其次,宝钗不仅在思想上和时代上保持着一致,她的说话行事也“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合乎世俗的时宜。自己过生日,却要点贾母喜吃的食物,爱听的戏文;当着贾母的面便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引得贾母大发感慨;猜元春灯谜,虽觉“并无新奇”,却要“故意多思”,只说“难猜”,送礼物也是周周到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与宝钗的随分从时,世故机巧相比,黛玉是大大的不合潮流。在众人心目中,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做事一任自真情,很少考虑到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黛玉从未在自己的外祖母跟前说过讨好的话;元春归省时命宝玉及众姐妹赋诗,黛玉也是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宝钗确实是一个“随分从时”的“时”宝钗。宝钗之“时”,一方面反映了在思想观念上她自觉地和时代保持着一致,是一个封建正统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宝钗这个人物在本质和灵魂上的世故和机巧,而这一点,则是更重要的。但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不论单纯还是成熟,热情还是冷漠,宽和还是清高;正直的人总是喜欢纯洁、真率、热情坦荡的人。因为在这种人身上保存着更多的真善美的东西;而世故、做作、机巧、冷酷则是对人的美好天性的一种扭曲。宝钗的这种自觉的顺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她的性格中的不知自己争取幸福部分。 她太理智,太世故,太无情。不仅是对别人,对她自己也是一样的。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 一味冷香丸,到底要医治什么病? 冷香丸是宝钗的标志,它与宝钗是行影不离的。作为一个随分从时的人的典型代表,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她是一个贞静的大家闺秀,所以,在《红楼梦》里她的长篇大论非常少,然而说到她常吃的冷香丸,她却是来了篇长篇大论的: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1](第七回) 这冷香丸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竟然可以把先天的热毒给压住了!“冷香丸其实不是对症下药的药丸”“这个冷香丸的名称和药方,在中国的药书上是查不到的。所以送药方子给薛家的只能是那个神出鬼没的癞头和尚,只能称之为无根无据‘海上方’。 癞头和尚的‘海上方’说一大串‘十二两’、‘十二钱’,主要成分不过两类,一类是花蕊,一类是雨露,是名副其实的‘花露丸’。这‘花露丸’创作原型当是妇女用的化妆品——香水。香水,民间谓之花露水。”[2]笔者也有同感,什么样的真正的药只是用花蕊和雨露就能治疗疾病呢! 冷香丸当是作者揭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一种用具,意在说明宝钗之“冷”,她的“冷”是由内到外自然而然的发出来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行为举动上,也在她的日常生活的环境的布置上: 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过于朴素的装饰,说明宝钗的确是不喜欢过分的热闹的,这种过于素净的装饰以至于引起贾母的不乐意: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1](第四十回) 把自己的房间弄的素净的如同冷清清的雪洞一般,是她的真正的性格的体现,在能够只有自我的时候,她的性格中的冷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她用以写她自己的那句话“淡极始知花更艳”。 如果说这种冷还仅是一种装饰的话,那她的一些行为则真的就显出了她的冷,性格上的冷,对别人的漠视与不关心,对他人生命的无视,这是她的无情之处,也就是她的冷,冷却恰恰是薛宝钗的一个很重要的性格内涵,比如金钏儿含辱而死,王夫人为此尚且于心不安,坐着垂泪。宝钗听说此事却只觉得“这奇了”,然后便急忙赶去劝慰王夫人说: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1](第三十二回) 尤三姐自戕,柳湘莲隐遁,薛姨妈因柳湘莲对薛蟠有恩,因此听说后“心甚叹惜”,薛蟠也是“眼中尚有泪痕”,并且一听见消息,就连忙带着小厮们在各处寻找。唯独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说道: “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生前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哥哥,商量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