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颂歌 女性的悲剧
--黛玉、宝钗之浅探
目录
一、一组典型泾渭分明——试析她们的主要性格及其背景
二、一根红线“木石”、“金玉”——略论她们的爱情观
三、一个主题个性解放——刍议她们的社会象征意义
提纲
一、一组典型 泾渭分明——试析她们的主要性格及其背景
(一)风露清愁说黛玉(二)艳冠群芳论宝钗
二、一根红线 “木石”、“金玉”——略论她们的爱情观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的成败
1、爱情之树,“扎根原在破崖中”。
2、感情之深,“历尽沧桑不改容。”
3、真情之至,“人生难得一知己。”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的得失。
三、一个主题个性解放——刍议她们的社会象征意义
(一)林黛玉:追求独立人格理想化的典型
(二)薛宝钗:奉行伦理人格现实化的代表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它所塑造出的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以不同的性格类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其中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典型:一个钟灵毓秀、冷傲清高、光芒毕露,是悲剧时代里的叛逆女性;一个知书达礼、随分从时、抱拙守愚,是铜臭花香间的封建淑女。本文的任务即深入探讨其主要性格及其背景、各自的爱情观以及作者赋予的超出角色本身的社会象征意义。
Summary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masterpiece through time and space. Its shape out of a group of characters with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constitute a rich and colorful characters gallery. Lin Tai-yu and Xue Bao-chai is one of two kinds of cultural values that represent the typical: a Chung Ling Yuk Sau, Lengao lofty, light absolutely shattered, tragic era of rebellious female; one knows the book over ceremony, with the hours from when the hold clumsy defensive-yu, is the among both rich floral feudal lady. The task of this article that the depth of its main character, their background, their views on love and the author gives in excess of the role of its soci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Women's image, character and background, to love, symbolic meaning
关键词
女性形象、性格背景、爱情观、象征意义
正文
《红楼梦》里塑造出了九百多个人物,曹雪芹特意安排出一组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一种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反封建传统礼教的女性,一种则是以薛宝钗为表率的封建传统礼教的女性。就黛玉、宝钗而言:一个是世外仙姝,空灵出尘;一个为山中高士,积极入世。一个是表面时时在意,尖酸刻薄,实则善良重情,全无心机;一个为表面浑然不觉,大方贤良,实则处处留心,随机应变。一个对宝玉的感情是明争,直取宝玉之心;一个则为暗斗,采用迂回策略,始得而终失。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产生了必然的命运走向,演出了世界文学史上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一、一组典型 泾渭分明——试析她们的主要性格及其背景
林黛玉,是曹雪芹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加以调动所完成的一个全新、全美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薛宝钗,则是一个议题常新、经久不衰、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她不断唤起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显示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艺术魅力。她们信奉相反、性格迥异,但命运却同样令人扼腕叹息。我以为:残酷的封建制度固然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而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是造成各自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
(一)风露清愁说黛玉
曹雪芹特别善于调动艺术手段来刻划人物,特别在林黛玉身上: 第一,从形象塑造上来看,本书第三回黛玉一出场,曹雪芹交给了读者一个“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惊喜。作者先借凤姐的口提醒读者:“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用“标致”二字来为下面塑造黛玉形象作铺垫;然后,浓墨重彩推出“宝黛初会”,那节对黛玉的特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倾国倾城、多愁善感的潇湘仙子的娇媚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扣人心弦。同时,曹雪芹塑造黛玉美的个性:一是多愁,二是多病。第二,从环境设计上看,作者先从潇湘馆脱俗清幽的环境入笔,突显其主人天生风雅的性格,烘托了黛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雅意境,像仙子一样寄居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无怪乎宝玉称她是位“神仙似的妹妹”(第三回)。第三,从气质描写上看,曹雪芹毫不吝啬地把大观园中“文魁”的桂冠戴给了林黛玉,使得这个本来就娇柔可爱的才女形象愈加光芒四射。而在“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第二十七回中,更把她那种浪漫唯美的文人性格发挥极致。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词》之所以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完全是她自诉衷肠,哀曲世间;在用自己滴血的心吐露对这个世界的控诉和对自己身世的哀叹;当然,这也是她高洁本质、飘然超群的表白。不仅如此,黛玉对琴、棋、书、画都造诣匪浅。她的韵曲琴词,韵清意长,让宝玉、妙玉听得如痴如醉,暗自垂泪,其中所蕴含的才气便不言而喻了。 第四,从性格刻划上来看,首先,林黛玉是一个感情纤细丰富的人。其次,林黛玉独特的病态美,反映在性格上便是多愁善感。书中此类见物思悲、咏景伤感的描写甚多。再次,我以为,黛玉的任性执拗来自于一种人格的尊严。她似乎不懂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帮助自己,反而处处刻薄别人。她的灵心慧舌,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了气量狭小、尖酸刻薄的感觉,为此在书中荡出了不少波纹。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林黛玉的自尊实际上是对自己境遇的感伤和对环境的戒备。林如海死后,在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眼中黛玉始终还是外人,她便成了一叶浮萍,寄人篱下,地位并不高,处世自然艰难。因此,在此环境中,黛玉的清高、洁静、自尊、敏感的性格,实际上是一种维护自我人格、与周围自私冷漠排外的环境抗争的武器,这便是我们觉得有时她狭隘多疑的缘由。
(二)艳冠群芳论宝钗
与凋零身世的林黛玉相比,薛宝钗却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皇商家庭。虽住贾府,但以薛家雄厚实力,在经济上完全可以不必依赖他人。加之其母薛姨妈不仅是上位者王夫人的亲姊妹,更是掌权者王熙凤的亲姑母,因此她的地位更高于黛玉。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使薛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胜过黛玉许多:她随和端庄,容易相处,为大家闺秀的模样;为人宽厚,思虑周到;行事大方,知书达理;善于观察,洞明世事,对待上者、权士和长辈更是能投其所好。这些特点,为她在贾府家族中赢得许多的赞赏。
薛宝钗的容貌是非常美的:“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竟使得心心念念只牵挂黛玉的宝玉也曾为之动情(二十八回)。需要指出的是,薛宝钗的美着一种超众出俗的朴素美,“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一色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觉奢华。”对于一个豪富家庭的小姐来说,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薛宝钗出身书香世家。道德教育,有着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读书经历,尤其绘画方面简直可称得上行家:她的一大段“构图理论”,至今仍被不少丹青高手视为至论。如果说黛玉是“诗的专家”,而宝钗则可称得上“杂学专家”,是唯一得到贾政青睐的人。她识得史湘云不知的冷字,她懂得宝玉不懂的《山门 》;她还赞扬王安石和欧阳修的《咏昭君诗》 是“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提出“善翻古人之意”的主张(六十回)。她的这些艺术见解,有着尚清新、主独创、反对形式主义和公式主义的意味。
薛宝钗受封建传统文化熏陶颇深,最终目的是“贤孝才德”,这也引导着她道德观的形成。曹雪芹用大量笔墨写了她的人情练达、善解人意;加之,宝钗从小留心家计,比别的女孩多一份运筹谋划、理财治家的本领。她随分顺从和机敏灵动深得贾母喜爱,竟然亲自出资给她过生日。她讨好贾母同王熙凤不同。才使她在一个“乌眼鸡般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当然,在宝钗的“会做人”中,必然有着虚伪和丑恶的内涵,这是由其生于斯、长于斯的阶级实质所决定的。如:金钏儿投井后,她竟称颂王夫人“是慈善人”,说金钏儿或许是“失了脚’,也未可知多赏几两银子,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好一个主仆之情!她的剥削阶级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不像薛蟠表现得那么凶恶,而是隐藏在“温婉贤淑”的大家风度后面罢了)。最能体现其善于避嫌远祸、明哲保身是抄检大观园后她就借口搬出去住了,此后便从不多言,“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的这种“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难道不是受封建思想的熏炙并深入到灵魂的必然吗?
二、一根红线 “木石”、“金玉”——略论她们的爱情观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根红线。虽然曹雪芹没有把这个悲剧写完,但在其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见十二支曲中《终身误》里面,就点出了其不幸结局:“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样结局的形成,我认为是有其创作背景的。曹雪芹一直鞭挞以前爱情小说“千部共出一套”,最多是些“偷玉窃香”、“暗约私奔”,“并不曾将儿女真情发泄一二”。所以,他大胆革新,另辟蹊径,采纳“逐步深入、引人入彀、层层剥笋、波澜曲折”的写作方法,把这根主线表达、烘托、渲染、深化得笔酣墨畅、跌宕有味。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的成败
1、爱情之树,“扎根原在破崖中”。宝黛之间的爱情几乎是从他们初次相识时就已开始,用宝玉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久别重逢的一般”(第三回)。正当宝黛亲密关系已与别的姊妹不同时,“不想今日忽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薛宝钗,而“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所以,当黛玉看见宝钗以“养生之道”劝宝玉不要饮冷酒而宝玉言听计从时,便顿生嫉妒,且借题发挥,讥刺二人。黛玉“小心眼”的开始,却拉开了宝黛爱情的序幕。“爱太深,容易看见伤痕”,大概除了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曾出现“乐融融”的场景外,宝黛很少有不口角的。传统意识和偌大权势强加给他们的“金玉良缘”,始终困扰着这对生活在贾府破巢中的爱鸟,不断引起种种矛盾并派生出大大小小的风波来,让他们永远不得安宁。
2、感情之深,“历尽沧桑不改容。”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中,希望能保持一片纯真玉洁之心的黛玉,并不认为宝玉给自己的太少,只是认为宝玉给别人的太多了。她生怕别人会突然夺走宝玉所给予她的那一份爱,而时常陷入因警惕而引起的痛苦之中。正如第三十四回所言:“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这正是在严酷的封建礼教下人性被扭曲的表现。通读全书,情感跌宕起伏,时常潸然泪下:宝黛爱情受到社会环境压抑、包围着,他只能拥有无声的渴望,而又不能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的折磨,必然表现为过敏的猜疑和无休止的争吵。“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最终爆发了本书第二十九回中的大冲突,以至于宝玉砸玉,两人都受到了极严重创伤。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彼此都产生了对自己的悔恨和对对方的怜恤之情。在经历此次大争吵后,他们的关系更推进了一步,在饱尝爱情酸甜苦辣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恋爱的高潮期。
3、真情之至,“人生难得一知己。”宝玉在《红楼梦》中的思想性格是在不断变化的。他杂学旁收,思索人生,在悲惨现实教育下,经过黛玉的不断感化,对爱情的态度越来越严肃、感情越来越专一、意念也越来越坚强。所以,终于知道了黛玉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的原由,并且在灵魂深处把黛玉视为真正的知己和情感的归宿。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宝黛之间的一番表白,使黛玉“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这时,前嫌尽释,云开月朗,宝黛之间就再也没有口角了。经历了“金玉良缘”的冲击和考验,宝黛爱情更加稳固坚实。
黛玉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爱恋”,是一个在思想和个性上与她无比契合的人。也正因为这一点,她过于单纯和天真,恃才傲物,容易忽视客观现实生活,无视传统势力和世俗人心的围剿,这是她重要的悲剧成因。从这点上来说,黛玉只能是个失败者——她是封建社会的战败者,是悲剧的女主角之一。然而,黛玉率直纯真的性格,却在“木石”与“金玉”的爱的角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尽管她的生命被葬送在可爱与清纯之中,但她却以最珍贵的真情,赢得了宝玉的心,从这点上来说,黛玉又是爱情和道义上的胜利者。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的得失。
相比于黛玉的“心灵之爱”而言,宝钗的爱只能是一种“功利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