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区规划 住宅建设 宏观经济 住宅产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
住宅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个人见解
第五章 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前言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第一章 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
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成熟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历程,基本可归纳为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
1.住宅产业的休眠期(1949~1978年)。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影响,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户,人居居住面积仅为3.6m²,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未得到提高。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处于“休眠”状态。
2.住宅产业的复苏期(1979~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进入了探索和改革发展时期。在规划理论上逐步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百货商店、医院等。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
3.住宅产业的成长期(1991~1995年)。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住宅与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全面发展。93年到95年,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理性回落和平稳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住宅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住宅建设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方针,注重提高住宅的质量,提出住宅建设走规模效益的道路。同时,全国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念、施工质量、住宅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住宅科技的发展,引导了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
4.住宅产业的变革期(1996~2000年)。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住房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个中心,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总体框架。在分配、流通领域,以城镇住房货币化分配为核心政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新体制,以物业管理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的市场化程度,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这一系列变革,标志着我国住宅产业逐步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5.住宅产业的发展期。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住宅建设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型方式向市场导向型方式的转变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住宅产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需求决定着发展,发展适应需求,需求刺激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和刺激需求的核心是住宅的质量和成本。提高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成本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住宅产业的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分析和研究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应从基础抓起,重点集中于建立完善的住宅现代化体系。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受体制和国情影响,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与国外发展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发展领域看,主要表现在:
1.住宅建设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住宅产业的缺陷暴露明显:主要表现概括为“二高二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
2.住宅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尤其是国外已比较通用的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及相关规范、标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
从体制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筹全局、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除部分省、市外,不少地方还没有建立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范、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及与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套技术体系。
2.缺乏有效的经济、技术政策作保障。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对形成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第二章 住宅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住宅产业的总趋势,也是“十一五”期间住宅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发展节能地型住宅中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住宅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住宅小区建设中仍存在诸多引发思考的问题。
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在城市化、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怎样合理确定居住用地区位,把握住区规模,就近创造就业机会,缓解钟摆式交通人流的压力,是当前城乡协调发展重视研究的问题。居住区的规划和定位,必须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人口规模以及远景规划等因素;综合权衡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居民就近就业、减少城市交通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要求,从而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住宅供给,避免造成住宅空置和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促进住区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居住模式。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方特色鲜明,集合式住宅仍是当前发展的主流。一是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的需要创新。住宅的规划设计应从住宅小区为主发展到居住社区为主的转变,形成街坊邻里和组团区段的布局模式,体现社区开放交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社区服务、生活设施等),有利于城市交通疏散。我国封闭式住宅小区(组团)是几千年来“围城”思想的延续,每个小区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中心广场、教育设施等,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小区内外交通组织复杂,生活不便等。如果封闭式围墙是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那么现代化监控技术、门禁系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使住宅小区由封闭走向开放,资源(如绿地、设施)由小区独享变为社会共享。二是住宅的建筑型式要因地制宜。如:大城市住宅的层数越来越高,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中小城市也这种趋势。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除在纽约等大城市外,已不允许建造高层住宅,其主要原因是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我国城镇住宅不应再提倡建设高层塔楼,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城市应提倡8-12层的小高层住宅,小城镇以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为主。三是提高住区绿化率。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绿化空间;另一方面,发展立体绿化,增加住区绿化覆盖面。四是提高住宅的设施配置。如:高层住宅才能设置电梯。过去我国的住房实行福利分配,住宅的投资主体是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对住宅的设施配置等有明确的限制,住宅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投资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化,住宅设计应以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为主要考虑因素。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一般4层以上住宅便设置电梯。如英国1958年提出4层或以上的通向任何房间的建筑应设电梯,高于6层应设两部电梯,这不单是对住宅的规定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建筑。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人称中国跑步进入老年社会。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2亿,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9062万,分别占总人口的10.2%和7.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1亿,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住宅是耐用商品,应考虑其长远的适应性,电梯的设置不应只局限于高层住宅,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应提倡多层住宅设置电梯。四是住宅设计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点。我国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从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来看,全国各地住宅缺乏特色、千面一律。有些小区不惜一切代价在环境方面大做文章,甚至把公共公园或城市广场的“大手笔”做法搬到住宅小区中,不是建“家园”而是建“公园”,成为目前效仿的模式。把现代居住理念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效地结合,突出体现地方文化内涵,是住宅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3、户型与面积标准。欧美各国在经历二战房荒后致力于住宅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至今已有50多年的经验。由附图2可以看出,各国在50-70年代建设高峰时户型面积上升幅度较大,至80年代后期达到最高接近120平方米,但90年代很快在回落到80--100平方米,目前一直维持在90-100平方米,10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住宅已经占到市场新增量的75%,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居住状况统计资料看,户均建筑面积在80-100平方米左右,是比较稳定、普遍接受和相对看好的户型。
4、住宅的内在品质。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套内空间局部要合理;以声、光、热为核心的住宅性能要改善;以住宅智能化、厨房、卫生间、住宅配套设计为主的住宅设施配备水平要提高;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配套完善;住宅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要延长;要树立住宅成品观念,做到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以新的设计理念、新型产业化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居住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居住区环境和住宅的内在品质,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
住宅的品质。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套内空间局部要合理;以声光热为核心的住宅性能要改善;以住宅智能化、厨房、卫生间、住宅配套设施为主的住宅设施配备水平要提高;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配套完善;住宅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要延长;要树立住宅成品观念,做到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以新的设计理念、新型产业化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居住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居住区环境和住宅的内在品质,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
(二)住宅产业化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根本途径。传统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需要。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生产效率和资源消耗的水平。我们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其实现方式是以住宅的开发建设为平台,将房屋设计、各类建材部品和设备生产制造、土建施工安装、装修、物业管理与维护等多种产(行)业进行有机集成和链接,形成产业链条,使各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责任、利益、服务保障统一在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住宅是住宅产业的最终产品,亦是产品科技含量和物耗高低以及性能好坏的载体,而工业化的住宅结构体系和通用住宅部品体系是先进的住宅建筑体系的支撑。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完善工业化化的建筑体系和通用化的部品体系。工业化住宅建造体系,采用工业化结构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工厂预制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现场干作业组装装配施工,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节约可观的能源和资材,减少施工垃圾和废弃物。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会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并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造价,大大提升住宅的性能价格比。
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住宅的性能质量更优,失误率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0.01%,精度偏差以mm计,小于0.1%;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从传统方式下的20个月可以缩短到工厂化方式下的5个月,缩减了75%,大大缩短住宅的建造周期。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已历经50-60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建造)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住宅)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发达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解决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
第三章 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社区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笔者认为,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