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掌握篇
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1、基础性;2、全体性;3、全面性。
小学生的基本特性
1、一般社会属性:人
(1)主动性和能动性;(2)独立的情感体验,有着独立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尊严;(3)一定社会关系。
2、特殊发展可能性:发展中的人
(1)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可塑性和发展空间;(2)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3)个别差异性
所以,要允许学生犯错,宽容对待犯错的学生。
3、成长和发展与教育的功能: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当代教师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研制者、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者、团队的领导者、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者、教育的研究者。
专家型教师: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教师。
休伯曼:教师职业生涯的七阶段
1-3年:入职期:热情-冲突
4-6年:稳定期:自信-掌控
7-25年:实验和个性化期:求变-实验;重新评估期:怀疑-危机
26-33年:平静和关系疏远期:平静-严格;保守和抱怨期: 保守-抱怨
34-40年:退休期:留恋-关注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专业知识;2、问题解决的效率;3、洞察力。
决定课程的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形成的课程观:课程是知识;活动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形成的课程观:课程是经验、活动;
2、知识与能力:个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主体:是学生的认识,要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方式,重教-重学;
2、认识的对象和方式:是间接的认识,要重视直接经验的利用;
3、认识的目的:是教育性的认识,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4、认识的过程:是有领导的认识,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变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典型代表为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3、折中的教学模式:(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2)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性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教学效率高,利于教师主导、学生彼此的交流;
缺点: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机会少,形式较固定,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因材施教,缺乏分工合作。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1、备课:(1)钻研教学材料;(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
2、上课:
(1)前提:熟悉教案,准备好情绪;
(2)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
4、课外辅导
了解、知道篇
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
2、心理模仿说: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
3、劳动决定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
早期中国学校化小学教育
夏商周:庠、序、学、校,学校主要分国学与乡学。在乡学中,家有墅,党有庠,术有序。
教学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核心是文、行、忠、信。
教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中国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宋元明清:蒙学或村学、义学、私墅,是私学的性质,对儿童入学与否、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材、学习期限等均没有固定规定。
1897:盛宣怀创立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建立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
1902:张百熙制定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早期西方学校化的小学教育
古埃及:寺庙学校(为执行宗教职责而训练学生熟练的书写技能);宫廷学校(为皇室子弟和少数权势人物的孩子提供教育);书吏学校(训练从事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技能)
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斯巴达的国家教育场所(强调军事体育与国家提供统一寄宿制教育)
黑暗的中世纪(五世纪末-十四世纪):教会学校(强调宗教教育)、骑士教育(强调军事技能与礼仪: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1、基础化(早期的启蒙性)
2、公立化和法制化(早期的教会主管)
3、对象普及化(早期的等级性)
4、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世俗化与学科化(早期的人文性、宗教性)
近代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儿童的个别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柏拉图、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在环境决定论看来,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华生、洛克:白板论
3、辐合论:心理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的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当代儿童发展观:儿童主体论
皮亚杰:遗传和环境都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唯有儿童主体的活动才是儿童发展的真正起因。
杜威:在注重儿童发展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尤其是教育对儿童主体的尊重,强调教育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而展开。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做中学。
小学教师角色的变迁
前现代:兼职人员、已有真理的拥有者
近代,从社会的角度: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实践者、人类文明建设者
从育人的角度: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1、教育理念: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看法和理性信念。涉及到基础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课程观、教师角色观和教育活动观。
2、复合知识:
(1)广博的科学、人文知识与技能
(2)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
(3)系统的教育学科类知识
3、综合能力:
(1)教育实践能力:
教学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朗读运算、教具与ppt制作、实验操作、简单口令、识谱唱歌节拍舞蹈、墙报等
教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