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专题训练——选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考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学习“选材创新”的方法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选材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选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选材的习惯,表现正确的主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满分作文的特征,明确选材的具体要求。
2、掌握作文“选材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如何甄别材料,实现选材创新,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准备:
选材导练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日故事会:由李贺骑马寻诗的故事引入新课(学生讲述),从而让学生体会材料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课题:中考作文专题训练之——选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材料的积累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进行中考作文专题训练之选材。)
二、失分会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的。根据同学们的作文实际来看,同学们不爱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是因为同学们不会选用恰当的材料,作出甄别,取舍。纵观同学们作文中的选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结合学生们在作文写作中选材的实际情况,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
1、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
(比如一提起父母,不少人写起来就是满头白发,风雨中接送上下学,雨雪中连夜送我上医院……一提起老师,就是带病坚持为我们上课,同学伤病送我们去医院,路过老师家门口,看见老师在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不是不好,只是为大家所熟知,一点新鲜感都没有,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选材不真实,缺少真情。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感人的效果,真可谓煞费苦心:明明一家人和和睦睦,偏说父母不和,离婚了;明明父母身体健康,却胡说“父母双残”,更有甚者说“父母双亡”……让阅卷老师不得不感慨:现在离婚率太高,单亲家庭和孤儿怎么这么多?)
3、简单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老师在批改同学们的作文时,对同学们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换句话说“涉嫌抄袭”。我们同学的做法是拿到一个话题,不是去认真审题,而是尽力去搜索自己背过的优秀作文,结果是张冠李戴,“换汤不换药”。让老师一瞧就知道不真实,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就不能得高分。)
(从上面的几点原因看,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肚子里没“货”,积累的素材少;另一方面是不会对材料加以适当的取舍和创新的加以运用。那么我们应该选什么样的材料?怎样才能做到选材的创新呢?下面一起来学习创新技法点拨,去寻找答案吧!)
三、选材创新技法点拨
1、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在中考专题辅导——内容时,老师曾经给大家读过的几篇作文吧?板书《把木梳卖给和尚》、《好想说声对不起》,这两篇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回顾一下这两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把木梳卖给和尚》题目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足以吸引读者一读为快。原来,文中的甲、乙、丙三个人物中,丙有个绝妙的创意——发挥梳子的附加功能,制成“积善梳”。文章选材、立意、构思新颖脱俗,堪称奇文。
(选鲜活的材料,并不是说老材料就不能选,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变换视角,变换身份、变换人称等,使看似平淡的材料也会写出新意。)
《好想说声对不起》 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巧妙地变换视角,以妈妈的口吻叙写,娓娓道来,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写法上可谓独辟蹊径。
2、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所以选材出了新颖外,还要充满充沛的感情。)
我们教材中很多的篇目都是以感情真挚而打动读者。如朱自清的《背影》,林莉的《小巷深处》等。
(小结:不少作文的成功,都得益于那些精彩的打动过自己的镜头,须知,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3、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二)归纳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四、选材导练
文题展示: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的材料,完成思考练习,拓展写作思路。
《良师》审题、选材技巧点拨: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点,宜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材:
1、我们在写作时,我们大多会选择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