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生产场所和储存区的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
3.定义
3.1危险物质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3.2单元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公司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临界量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为重大危险源。
3.4重大事故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5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6生产场所
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3.7储存区
专门用于储存危险物质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4.职责
4.1安全科组织生产单位对生产场所及储存区危险物质最大储存量进行计算。
4.2安全科负责组织生产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及一般危险源进行辨识、传递和建档。
4.3安全科负责组织生产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及一般危险源进行定期评估,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监控。
4.4安全科负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传递至相关单位、从业人员。
4.5安全科、各生产单位负责组织对重大危险源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
4.6安全科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4.7安全科负责将重大危险源形成报告,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 危险源的辨识评估
5.1辨识范围
a) 所有作业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含服务活动);
b) 所有进入作业(服务)场所人员的活动;
c) 作业场所(服务场所)内的设施,包括公司或外部(顾客、工程供方等)提供的设施,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活动,如:
——工作环境的情况:高空高温、寒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交叉作业等可能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器具、材料等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和错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和所有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不相适应,或者作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安全素质、技术素质、操作技能)的局限给作业人员带来的隐患。
——管理上包括制度的不健全、措施的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的危害。
5.2危险源的辨识评估方法
5.2.1根据《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的界定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危险物质。
5.2.2安全科组织相应的生产单位,对存在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和储存区进行计算单元的划分,并对各单元进行最大储存量计算。
5.2.3安全科根据各单元的计算结果,按表1中临界量值对重大危险源或一般危险源进行辨识。最大储量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为重大危险源,未达到临界量的单元为一般危险源,形成评估报告。
5.2.4安全科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锅炉的界定,我公司使用的蒸汽锅炉属于应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大危险源。
5.2.5危险源控制原则
①消除优先原则
首先考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实现本质安全。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②降低风险原则
若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其次考虑降低风险。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概率或潜在的严重程度。
③个体防护原则
在采取消除或降低风险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最后考虑个体防护设备,作为补充对策。如穿戴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等。
5.2.6危险源辨识的工作流程:
①危险源辨识的准备、策划
②划分作业活动或管理活动
③收集活动信息
④辨识危险源
⑤评价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⑦上报公司,并确定重大风险
⑧制定目标、管理方案或控制程序
5.3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5.3.1安全科建立危险源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物质名称、数量、性质、地理位置、管理人员、安全规章制度、评估报告、检测报告等。
5.3.2安全科将本公司的危险源形成报告,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危险源报告应包括危险源的详细情况、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措施与预防措施、应急预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