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设
计
引论
编剧是剧本的作者,以文字的形式表述节目或影视的整体设计,作品叫剧本,是影视剧、话剧中的表演蓝本,成就突出的职业编剧称为剧作家,最著名及具有代表性的是莎士比亚。
编剧的艺术素养要求较高,一般具有较强的文学表达能力,熟悉影视、戏剧、广告、专题片运作的相关流程、表现手法等。编剧,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个别须获得授权),一般创作好剧本后,编剧会将剧本交付导演审核,若未通过审核,则可与导演一同进行二次创作(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因为各种编剧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不同,编剧一般分为:电影编剧、电视编剧、话剧编剧等。
本论
电影剧作是一剧之本,而剧作的核心是故事结构。
罗伯特·麦基这样给结构下了定义,“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方式和叙事框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最有力的手段。
我们对故事结构进行微观透视,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链条: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节拍是剧本中最小的结构分子,是动作与反应中的一种行为交流,节拍之间具有明显区别的行为,一个又一个的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化。场景指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一系列活动能否写成场景关键在于时空的统一整体。一系列场景则构成序列,传达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一般为二到五个,每个的冲击力递增,最后达到顶峰。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比序列更为强劲。一系列幕则构成最大的结构:故事。故事渐次发展成为一个最后的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
摘自——电影戏剧式结构初探
一、编剧的责任
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参加到电影剧本创作队伍中来的人都会问到的问题,可是人们的回答却不太一样。一般人认为,电影编剧的责任应该就是创作出故事情节,运用人物动作和对话来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性格,至于蒙太奇、拍摄方法、用什么景别来表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方面的事情就该交给导演来处理。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还有一种分工合作的道理,但实际上,正是这种“道理”阻碍了电影编剧整体水平的发展。
确实,电影编剧应该有责任讲好故事并运用结构技巧铺排好情节,他们更应该把塑造出性格扎实可信的人物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在一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所有职务的人员都应该以“一部好电影”这个最终的目标去奋斗,去各司其职,不是说当厨子的就不管菜品原料的采购质量。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好的编剧,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在自身的脑海中构建出电影的画面、场景、镜头。电影剧本并不是文学剧本,文学剧本的创作可以留有“空白”,让读者本身跟着剧作家的文字去想象,去构架。电影剧本的创作从最开始就应该有一个坚定的观点——可拍性。一部电影的完成,是一个整体的构造,编剧作为这个整体构造的规划者,有着重要的地位。
《路漫漫》这部影片在最初的剧本创作当中,作为编剧的我,自己来到成都火车北站,将自己化身为本片的男主角,在广场的各个地方,各个角度感受,上午的环境、下午的环境、晚上的环境给予人物本身的不同心理作用。
于涛作为本片的男主人公,一脸疲惫的从火车站出现,身后是“成都”两个醒目的大字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火车站相比于机场是一个人群集中而杂的地方,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代表着我们所处生活当中的各个群体,相当于一个缩影。而我作为一个编剧不仅仅是一句“于涛一脸疲惫的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思考着这次禽流感突然来袭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就将影片的开头叙述完毕。在剧本中我将于涛所处的环境、人物表情、人物的衣着、人物所站的位置、这些具体的细节都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摄像机的镜头,一个个镜头的画面组合构成了我笔下的文字。这当然不是去抢导演和摄像师的饭碗,这是一个编剧在创作过程当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将自己的剧本和脑海中的画面来回不停的进行推敲和比对。这样,你才能将自己的剧本思想和拍摄的电影画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大大增加了影片在制作过程中的成功几率。
二、编剧对剧本结构的掌控
通常,我们将故事结构分为戏剧式结构和非戏剧式结构两大类。非戏剧式结构不以事件的因果关系连接,而以性格、情绪、心理状态等连接。典型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一条安达鲁狗》、《八部半》、《野草莓》、《重庆森林》等。而戏剧式结构又称传统结构,往往“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戏剧结构多表现单一主人公在线性时序上,追求欲望与外在世界的冲突,它强调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强调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一般而言,故事所提出的问题都会得到解答,激发的所有情感都将得到满足。《火车大劫案》、《七武士》、《菊豆》、《霸王别姬》等等电影史上的力作大都符合戏剧式结构设计。戏剧式结构简单概括就是生活平衡打破之后,中间发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事件,导致价值的变化,直到生活平衡重新恢复。其中往往包含着起、承、转、合,即一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索,促使全局大高潮的到来。其情节紧张激烈又曲折有致的向高潮推进。
凡是搞编剧的无一不知戏剧结构的三种方式。即开放式、闭锁式和人像展览式。而《路漫漫》这部片子则属于闭锁式的结构,即在高潮中不断回到过去,在“发现”中突转情节。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涛是一家大型家禽饲养公司的老总,因为禽流感的爆发,社会上人心惶惶,公司的产品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公司面临着破产,于涛亲自来到成都准备最后一搏,将大客户的订单拿到手。在下榻的酒店房中焦急的等待着检验报告时,闯进了一名“特殊服务”的小姐,两人在温存过后,于涛发现自己开始咳嗽,而这名小姐在进于涛房间之前已经开始低烧,小姐的一个微博引发了于涛的怀疑和怒气,在争吵中这名小姐用来救命的银行卡遗失了,转而引发了小姐自身不为人知的凄惨一面,两人在不断的交流与倾诉中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这部片子的主要场景集中在一家酒店的房间内,故事围绕着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不断的产生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的最激烈的时刻又会有一个事件起到转折的作用。这种“闭锁式”的戏剧结构,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情节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稳健的构思和戏剧的矛盾相辅相成。
三、剧本情节的铺垫
一部剧本的创作,一般都是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去展开,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它是为了整部戏的高潮进行精心的铺垫。铺垫的好坏决定着戏中高潮部分成败。
电影的发展部分是占据作品大部分的突变部分,主要表现性格的不断发展和形成,矛盾的不断推进和冲突的不断加剧,由冲突而出现鸿沟,由鸿沟而出现转折点,从而形成由场景到幕的情节发展。发展部的矛盾处理往往留有余地,留下悬念和伏笔,使矛盾在高潮到来之前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使冲突不断积累,鸿沟不断扩大,直到高潮部分才使矛盾发展到顶点,闭合鸿沟。
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鸿沟。人物的动作对应着一种反应,从而形成故事的最小单位——节拍。但由于内心冲突、个人冲突、人与外界冲突的客观存在,人物的主观期望与客观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从而使期望和结果之间展开一道鸿沟。人物会靠自己的意志力采取第二次行动,同样又会开掘出一道鸿沟,从而激发他的第三次行动,如此循环往复。“即使是最最宁静、最最内在的场景中,这一系列动作、新一轮的动作也会一个节拍接着一个节拍的使场景步步为营的直逼其转折点。”转折点意味着出现意义重大的变化,由此构筑出不同的场景、序列和幕。
一般而言,发展部分起码需要三幕才能充分展开故事,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三个重大转折点才能达到故事主线的终点。占时多的幕往往设下次情节或设计更多的幕以避免一幕过于冗长。《路漫漫》这部影片主要分为:于涛从下火车站到房间焦急的等待着检验报告的结果、“特殊服务”的小姐突然间闯进于涛的房间、于涛开始怀疑自己被小姐传染了禽流感、小姐哭诉自己惨痛的身世。
《路漫漫》从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了伏笔,于涛从火车北站下来一直到进房间,快节奏的切换和场景的变换让观众能够明白主人公的心理是非常焦急的,但是观众并不了解于涛到底是什么身份,来成都是为了做什么。当于涛打开电脑,观众们也就恍然大悟,紧跟着小姐的出现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