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进程。
2.应激:指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它的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3.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漫性和长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心境的弥漫性是指当人具有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境的长期性是指事过之后,产生的情绪并不立即消失,往往持续一段时间。
4.道德感:它是一种社会想象,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与否相联系。
6.情绪教育:指培养个人体验他人,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7.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
8.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它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人意识发展的高级结构,是个体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9.性心理:是人类伴随着性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与性相关的心理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指性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适应。
10.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而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自我认知。它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因素决定。
11.激 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一般是由个人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引起的具有明显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
二.问答
1.中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型矛盾
答: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2.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因素 ( p167)
答:生物因素,包括遗传与心理成熟;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文化因素、同伴;心理因素。
3.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答:(1)两极性:强烈性与细腻型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2)心境的变化: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4.中学生情绪教育的内容
答:体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当表达自己情绪;以合适的方式纾解情绪。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期(1.5—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龄初期(3—5岁)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25—65岁)繁衍对停滞
成熟期(65——) 自我调整对失望
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答:遗传与生理的影响,他们是性格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为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础。
环境的影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