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130阅读 | 6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1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2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3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4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5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6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7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8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9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10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11页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毒素 上传于:2024-07-12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6.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8.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10.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1.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2.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1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 15.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6.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17.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8.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9.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0.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21.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师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是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的著作是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4.我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在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1.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校教育心理学,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①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者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②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③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④个案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3. 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 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师的角色: 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评定者  ②父母长者、朋友、管理员 ③榜样和模范公民     ④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⑤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性、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3.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4.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5.以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有声的言教,一条是无声的身教。 7.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是: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1.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 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和教师自身因素(价值观、自我概念)。 二、教学反思 4. 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 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三、教学监控能力 8.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9.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三个方面: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0.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11.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和趋势: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教师机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会结合的表现。 13.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14. 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 一、教师威信 1.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2.教师威信的形成: 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②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③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④给学生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⑤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3.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①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二、师爱 1.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 2.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3.师爱的表现形式: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1. 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时相抵持久的。 4、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①人类的学习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5.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②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③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三、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 1.学习的联结理论人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之间联结的过程。 2.巴普洛夫的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律与消退率→刺激泛化与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正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4.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和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之分。强化的呈现或者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一、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 1.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科学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布鲁纳的理论被称之为认识发现说或者认识结构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二、奥苏伯尔德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 学习动机的涵义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①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②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3.  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2.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       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好。反之相反。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三、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⑤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1.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2.学习迁移的分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②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按层次) 纵向迁移指尚未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③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先后)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续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④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按内容) 特殊迁移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不变,只是将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以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通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五、年龄、智力、态度已经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 ①思维指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②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1.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①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像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③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 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②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性,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五官特征方面的变化。 ③科学的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2.“记”是识记和保持,“忆”是再认和回忆。 3.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保持是第二个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 二、记忆的类型 ①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境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具有高度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 ②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①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的效果随材料的增加而降低。 ②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通过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明确目的可使人的全部心力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材料的意义指材料代表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学习者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对教材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 4.组块化编码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遗忘指: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对于遗忘的发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