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招教考试《教育学》重点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5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6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生产力水平与教育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8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9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10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区别1)“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年龄段教育-“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时空限制-跨时空的教育.
1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价值观念
特性:一种组织文化,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3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三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意义(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基础上。
19素质教育: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20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1学生观1)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发展性可塑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教育完整性4)培养个性化的人(平等、个性、发展、矛盾、互助观)
22学生享有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2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4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
26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27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8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29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包含: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2教学的意义:1)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3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3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8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9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40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4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4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45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46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47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