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 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 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 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一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
性的原始人群。 保留猿的体质特征, 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
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党、到、再的传说。
1) 炎帝: 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
药学的创始人。2》 黄帝: 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
的创始人。3)》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 党、有到、怠先后成
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狂、群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融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 约公元前 2070 年,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一一夏朝,定都阳城。融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黎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娄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 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炎开始变法,主要内容: 1)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 奖励生产; 3) 奖励军工; 4) 承认土地私有; 5) 推行县制, 6) 统一度量衡。
作用: 经过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 为以后碌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
义失败, 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沉重打击了泰朝的残暴统
治。
6、张蹇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
西域。作用: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刘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了、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 从长安经河西走亡、今
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
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若重大
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
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 公元前 230一一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
战的局面,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
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
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发展葛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兰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项目\ 皇帝 措 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
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对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 3、在地方实
行千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4、统一车辆形制、文字、货币、度量衡,(A、
秦统一后,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问流行更为简单的求书。B、
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泰国铜钱。) 5、组织修补长城: 6、焚书坑侍。
汉武冀大一统的措施 1 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监察制度, 3、接受董仲
督的建议,*罢轴百家,独尊侍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用俩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5、大力
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6、派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
西域的商路,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
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
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
的方向。
101、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
影。唐三彩作品多为人物或动物俑,个个造型生动,棚棚如生,为艺术珍品-
102、唐代的绘画风格十分注重线条的变化,不论是凡人常物,还是云中的飞天
神仙、反弹奋王的歌女舞妓,都给人以"天风飞扬,满壁风动"、“毛根出肉,力健
有余"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借一行〈原名张冰) ,他通过观测,证实了
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僧一行还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六大古都",它们分别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
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分别是北宋
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遗唐使到中国
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访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
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 907 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此后的 50 多年里,后粱、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
域,合称五代【公元 907一一960 年) 。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
先后出现了 10 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的
分裂局面结束。
107、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姑在陈桥肥〈今河南开封东北) 发动兵变, 手
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痢在开封,历史
上称为北宋 公元 960--一1127 年) 。赵匡甩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
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109、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宁相后实行变法,
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后来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变法维
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110、北宋时期官员包手,为官清康,刚正不阿,人们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
称他为"包公”“包青天"或"包龙图"。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包公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时宋太祖下令驹版刻印《大藏经》,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刨经。
11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剧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13、沈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很是
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
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比较有名的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114、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时期,毕升在周版印刷的
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约 200 年后,这一技术传到
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115、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因为火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唐朝末年,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后来火
药的制造方法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
116、在很时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
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
最为先进。
117、北宋时期大量开采人金、银、铜、铁等矿藏,铜钱是当时的本位货币,铸造
量非常大,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出土。
118、两宋时期的制资业非常发达- 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
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次都。
119、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铀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
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安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
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120、宋代的针炙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
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 300 多年。
121、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 19 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
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 1300 多年的历史。
122、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批民众在山东省梁山一带起义。后来中国古典四
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
123、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
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 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上
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迷到南方,在
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公元 1127-1279 年)。
124、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
秦检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非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
他的昔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检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强烈异恨。
125、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泉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
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届,
写下了《正气歌》 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届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
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名,成为千古名言。
201、1898 年, 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将长城以北和新疆据为其势力范围。
202、1898 年,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及云南据为其势力范围。
203、1898 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态
屿〈统称新界) ,并将长江流域 10 个省据为其势力范围。
204、日本在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又于